“福禄沃柑,个大又圆,皮薄肉多,水多又甜,连吃三个,好事连连。朋友们,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游客无法上门采摘,福禄镇沃柑销售成难题,该镇全体党员干部纷纷化身“带货主播”,晒出沃柑收获、选拣、打包的场景,帮助果农卖水果,引发广泛好评。短短3天时间,线上销售沃柑8万余斤。
彭洋,一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2018年通过重庆市选调生项目来到福禄镇经发办,主要负责统计、企业管理与服务等工作。如今,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带货主播”。
这次“带货”经历,不仅帮助该镇果农解了燃眉之急,更引发了彭洋对于农村建设的思考,“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挥农业人才的作用是关键。”
我们要重点关注人才振兴的“吸”“培”“留”三个关键环节,让人“流”入乡、留在乡,为乡村发展强筋健骨、输血造血。
首先,必须立足实际,梳理出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的人才需求,以更开放的胸襟、更优惠的政策、更完善的机制去吸引人才,包括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社会高层次人才,有激情有能力的大学生毕业,有故土情怀的返乡创业者等,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其带领群众奋斗创业,为农民致富当好“领头羊”。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盘活本土人才,引才育才并举。本土人才对家乡怀有一种特殊情感,带着对家乡的这份情怀干事创业、服务家乡,效果显而易见。为此,要织密乡土人才孵化培育链,整合党校、农广校、新型农民学校等培训资源,加大对本土人才全方位、个性化、规范化的培训,打造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土专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乡村振兴保持常态,留住人才至关重要。我们要以“三变改革”等制度创新为契机,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进而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搭建能施展拳脚的舞台,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同时,政府要不断完善人才服务机制、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从单纯的资金、政策扶持向搭建合作渠道、提供普惠性农业服务、开放信息共享等方面转变,真正把农村打造成创新创业的乐土。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当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民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才能使人愿意长久地留在农村,才能让人才有“情怀”,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口袋鼓囊囊、精神亮堂堂的职业农民,农村的发展才会更加生机勃勃。
(记者 尹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