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破茧成蝶展新姿 ——来凤街道来凤村壮大集体经济纪略
2020-10-16
来源:

村民在村里引进的公司内打工    


  80年前,著名国学大师梁漱溟、熊十力及陈亚三等在来凤驿创办“勉仁”中学;著名教育家晏阳初在来凤村郭家大院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来凤办事处……

  80年后的今天,来凤街道来凤村依托其地理、文化、资源、交通优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指引下,以党建引领发展,乘着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的东风,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壮大集体经济,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产权改革 让村民变股民

  “你好,这个池塘归村集体所有,禁止钓鱼。”10月10日,在来凤村6组打把河山坪塘附近,记者见到村民张小燕时,她正对违法钓鱼的群众进行劝离。

  “今年,我跟村里签了协议,承担起这个山坪塘清水养鱼的日常生产和管理工作。等到了年底,还能对卖鱼收入进行分红。”张小燕告诉记者,这得益于村里推行的“三变改革”。

  作为重庆市第一批“三变改革”试点村,自2017年起,来凤村积极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改革前,村两委通过院坝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强化宣传,积极引导村民认识改革、参与改革、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与此同时,来凤村对村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园地、水域等资源进行清查核实,准确掌握了集体经营性资产和可转化经营利用的闲置非经营性资产状况。

  摸清家底后,来凤村按照“人地各半”的方法,即户籍在本村且拥有承包地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占全股,只拥有户籍或承包地的占半股,对集体成员进行量化配股。同时,成立了20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和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选举产生了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

  “截至2019年底,来凤村总资产达295.8万元,3282人确定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该村党委书记王洪告诉记者,目前,来凤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确股人数2822人,股份2822股。联合社之下再成立重庆市励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重庆市璧山区凤鱼农村综合服务社有限公司,对苗木、旅游观光、农副产品、餐饮服务等进行开发、管理。

  通过走市场化的路子,来凤村充分抓住辖区内婚纱摄影基地建设契机,借助历史底蕴厚重的大佛寺、传统“来凤鱼”美食招牌等独具特色的元素,着力打造集休闲、娱乐、观光功能于一体的“重庆乡村旅游示范村”,每年举办“五彩玉兰节”等节会,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

盘活资源 共享发展利益

  10月14日,家住来凤村3组的周培中早早便来到重庆凤汉文化有限公司苗木基地内为苗木修枝剪叶。

  “除了在这儿打工的收入,我之前还将自家约3亩土地的土地经营权折算成股份,成为了合作社的‘股东’,等到年底,我能获得相应土地入股分红、收益分红。”周培中告诉记者。

  自从村里有了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有了“主心骨”。一方面,来凤村将农贸市场、集体建设用地、集体房屋等闲置资源,进行发包经营、流转经营等,不仅让这些集体资产实现了保值,还实现了增收。

  “比如,来凤村11组通过将2个临街门面和1个综合农贸市场转租给业主,每年的租金便能增加11.4万元村民小组集体收入,同时可带动20余人创业,50余人就业。”王洪表示。

  另一方面,来凤村还积极利用地理区域优势,通过与企业联营分红的形式,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用于苗木种植、景观打造、机械制造等,进一步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最为典型的便是来凤村13组,村委会将该组村民承租出来的50余亩土地,转租给重庆凤汉文化有限公司,打造研学旅行项目,采取保底分红方式,平均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1500元。

  “通过集体资产的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建立起合作社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的经营和收入分配,不仅有了民主监督权,更有了集体收益分配权,农民真真正正地成为了资产的主人。”王洪说。

党建引领 凝聚发展合力

  在来凤村便民服务中心对面,一块“杂乱”的耕地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块约1亩的土地上,种植着豆角,豆角周围的地表却覆盖着杂草、秸秆等“废弃物”。

  据了解,这种种植方法叫覆盖免耕,地上的杂草、秸秆不仅具有保温保湿除虫的作用,腐烂后还能成为天然有机肥料,能提升产量10%—20%。

  今年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乡村旅游经济受到冲击,王洪带领村两委党员干部,利用闲置的20余亩撂荒地,采用覆盖免耕这项新技术,种植起玉米、花生、豆角等蔬菜,党员们还主动负责起菜地日常管护。由于种植出的蔬菜绿色环保,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实现了1万余元的集体收入。

  而这仅是来凤村以党建为引领,壮大集体经济的新思路、新举措之一。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建作用。”王洪说。针对部分村干部认识不足、素质偏低、动力欠缺的状况,来凤村从村干部思想建设着手,通过召开党委会、邀请专家授课、外出调研考察等形式,强化理论武装,加强作风建设,夯实思想根基,引导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树立敢拼敢干的新观念。

  与此同时,来凤村还要求每名村两委干部联系两个村民小组,并把每个村民小组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对各村民小组长的年度考核。同时,将村干部经济待遇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挂钩,建立绩酬相符的激励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王洪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建强村级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完善管理机制,真真正正把农民组织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以“三变改革”推动乡村振兴。

  (记者 王锋 文/图)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bs_bj09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