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3日,秀湖公园碧水蓝天。喷泉、绿树、蓝天,交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6月16日,观音塘湿地公园,市民享受亲水乐趣,游人、植物、碧水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近年来,我区深入推进“活力水城”建设,目前,城区水域面积占比提高到10.6%,人均水域面积达到10.2平方米。

6月14日,观音塘湿地公园,音乐喷泉喷射出的水柱此起彼伏,变幻出各种造型,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水城项目的打造让观音塘湿地公园、秀湖公园等地音乐喷泉成为璧山城区耀眼的名片。

6月13日,秀湖生态区,清漂船来回穿梭,“消灭”漂浮在水中的漂浮物,船上的清漂工人,用辛勤汗水守护碧水。如今,每天都会有十余艘清漂船在城区各个水域清理漂浮物,确保城区水域洁净。

6月14日,金堂水库,风景如诗如画。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全面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各类污染源,保障水生态环境。

6月14日,俯瞰璧南河,水清岸绿。近年来,我区通过河流污染治理、城市湿地保护等举措,为市民提供宜居环境。区市政、水务、环保等部门全方位不间断对城区水域实行清漂保护,力保水域长清、生态长美。

6月15日,漫水湾公园碧波粼粼。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湿地、水库等“水城”重点工程建设,让璧山水更畅、水更清。
记者 谢捷 曾清龙 文/图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9年前,渝西地区多“贫水”,是人们普遍的认识。彼时,璧山要对标苏、杭建“水城”,更被誉为“天方夜谭”。
然而,时间是变化最好的见证。9年多时间过去,人们普遍认识已被颠覆,“天方夜谭”成为了“现实图景”。
近年来,智慧勇敢的璧山人,聚焦“工程性缺水”这一关键,遵循“与水共生、依水发展”理念,从河流治污开篇,从机制体制破题,从水质改善攻坚,从水库湿地建设发力,过去的“贫水”地区已转变为“富水”之城。
伴随河流水域由浊变清,伴随生产生活用水由少变多,伴随景观之水愈发灵动,九年治水,为璧山带来了城市形象的蝶变,百姓生活的改善,产业发展的转型,地区价值的提升。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最美家乡河等响亮名片,成为璧山治水成效的最好注释,也标注出“西部水城”的崭新高度。
如今,“碧波映城,城托青山,人在城中,城在画里”已成为璧山的诗意白描和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