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潘,还有肥肠吗?”“不好意思,我们每天只卖一头猪,今天没有了,明天再来吧!”9月25日,在南门唐城一绿色农产品销售店,老板潘小波婉拒了一位顾客的订单。
潘小波是一名“80后”小伙,在璧城街道马家桥社区办了10余年养猪场,今年8月在南门唐城开办了一家农产品销售店,走上了产销一体化道路。但与别人单纯追求销量不同,不论顾客需求量如何,潘小波坚持每天只卖一头猪。
每天只卖一头猪能赚钱吗?潘小波说,这得从他养猪的理念说起。
2008年,潘小波放弃外出打工回乡创业,在父母的支持下开办了一家养猪场。因为理念新、品质好,养猪场逐渐打开了销售市场。
可潘小波却没有盲目扩大规模,常年存栏生猪200来头,每天只卖一头猪。潘小波说,自己喂养的都是粮食猪,要保证猪肉品质和口感,一头猪必须喂养12个月以上,存栏时间要比一般的饲料猪多一倍,如扩大养殖规模,就难以保证品质。
为了保证猪的品质,潘小波把这些猪儿当成“幺儿”来伺候。每天早上和下午,他会分两个时段清洁猪场,定时为猪儿洗澡,为它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他还为“幺儿”们定制了专门的营养餐,玉米、红薯、黄瓜,每天还喂食3到5斤的猪草,食物中绝不添加饲料……
吃粮食长大的猪在市场上十分紧俏,渐渐地,潘小波萌生了走自产自销之路的念头。
今年8月,潘小波在南门唐城开办了一家农产品销售店,主要销售自家喂养的粮食猪。
潘小波为这家店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聚吉堂,意为聚集优质农产品的地方。
过去,潘小波的猪主要卖给经销商,而现在他是自产自销,虽然销售方式变了,但他仍旧坚持每天只卖一头猪。
聚吉堂开业一个多月以来,销量一直不错,但也因为“一天只卖一头猪”的店规,让潘小波遇到了一些尴尬。比如,肥肠、排骨、三线肉、猪蹄等部位,顾客的需求量比较大,长期供不应求,卖完以后一些顾客便只能扫兴而归。
“其实需求量大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到其他地方调货来卖,但毕竟不是自己养的猪,对质量不放心,我不想赚这样的钱。”潘小波说。
潘小波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粮食猪的养殖成本约为2700元左右,卖出一头猪约可收入3500元,除去每天200元的门面租金和人工、水电、运输等费用,纯收入已经所剩无几。
相比过去的经营方式,自产自销收入反而更少了,可潘小波为何还要坚持呢?
“现在,我们更多的不是赚利润,而是想赚口碑。”潘小波说,开这家店就是要让更多的市民了解粮食猪的品质,同时向大家推广绿色的、无公害的农产品,现在,他已经逐渐增加了土鸡、土鸭和无公害蔬菜等销售业务。
“当有更多顾客逐渐接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后,我们的生意一定能够更红火。”潘小波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 谢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