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7旬老人坚守竹编手艺55载
2019-01-04
来源:璧山报

c9938b0d8dda4ebd870977ffd1f22c6f.jpg

凯维民在编织竹器

近日,丁家街道铜锣社区菜市场人声鼎沸,市民摩肩接踵,挑选着心仪的物品。

  在菜市场的一角,71岁老人凯维民正坐在凳子上,动作麻利地将竹条上下穿梭,他的身旁堆放着大大小小的菜篮、簸箕等。

  凯维民家住广普镇,每逢赶集日,便将平日里编织的竹器拿出来卖。

  与两旁商铺人来人往的场景不同,他的小摊显得冷冷清清,凯维民却并未放在心里。只见他泰然地坐在这方寸间,竹条在手里舞动,不过一盏茶的功夫,一个精致小巧的竹篮便成型了。

  如今,竹编手艺已淡出我们的视野,一根普普通通的竹条,在别人眼里或许一文不值,可凯维民却万分珍惜,55年来,他编织出数不清的菜篮、簸箕……

  “这传统手艺跟了我55年,有感情的,忘不掉,也丢不了。” 凯维民说,早年间,竹器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他的父亲由于手艺高超,编出来的竹器受到邻里的喜爱,大伙争先拿来物品换。耳濡目染下,16岁的凯维民也跟着父亲学起竹编手艺来。

  “竹编手艺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炼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凯维民告诉记者,将一根完整的竹子编成各种各样的竹器,并不这么容易。从锯成竹节,剖成篾片,到编织成竹编用具,要经过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工序,而且大多需手工操作。

  “要做一件好竹器,最关键的就是篾丝制作,这很考手艺。”说着,凯维民拿着放在地上分好的竹片,用砍刀利索地将其划分成薄薄的篾丝。“篾丝粗细不能随意,必须恰到好处,厚薄均匀。另外,编织时,力度的掌握也很关键。”

  谈话间,记者仔细瞧了瞧凯维民的双手,一双厚实的大手间全是厚厚的干茧,竹片和刀类工具留下的新伤旧痕深深嵌入手间,“沟壑纵横”。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竹编的使用越来越跟不上需求,竹器已经不值钱,也很少有人再做这门手艺活了。

  尽管利润微薄,凯维民依旧坚持编织。“虽然它不值钱了,但是从小就跟着我的,舍不得。”

  凯维民说,他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后继有人,将这门传统手艺一直传承下去。

  (记者 孙茜 文/图)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bs_bj09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