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推磨重温往昔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首余光中的《乡愁》曾经唤起了无数人的回忆。如今,在来凤街道新七村便民服务中心内,有这么一处“乡愁馆”,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美丽乡愁”。
1月14日,记者驾车驶入干净整洁的新七村,在宽敞平整的道路一旁,一座暗红色的建筑物坐落在茂密的树林间,该村的“乡愁馆”就建在这里。打开“乡愁馆”黝黑的木门,随着吱呀一声响,年代久远的器具恍若时光穿越般,把人的思绪带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墙上张贴着风格古朴的中国水墨画,一侧墙上挂着地锅、案板等较为古老的生活用具,一处客厅内陈列着抽桌、斗笠等生产生活用具,两侧卧室则摆放着大衣柜、大木床等。
精心的布置,引起了参观者的共鸣。“这个是我们小时候犁地的耙子,现在农村都很少看见了。”游客吴国香兴奋地从墙上将耙子拿了下来,在手中仔细端详。
“‘乡愁馆’分为生活区展示以及农业生产用具展示,共有各类老物件50余件,包括耙子、锄头、碓窝、石磨、菜筐等。”该村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一些老物件逐渐被淘汰,甚至慢慢消失。去年,街道集中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清理出了不少有年代感的老旧生产生活用品。为抢救这些“文物”,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村里利用便民服务中心的一角,经过修整打造,将这些老物件分门别类陈列,建成了这座“乡愁馆”。
同时,村民们还自发成立了维护小队,负责“乡愁馆”的日常维护监管。“‘乡愁馆’全天免费对游客开放,有时物品被游客把玩了需要重新归位,有时会留下一些垃圾等,村民们都会主动去维护。” 家住便民服务中心旁边的村民肖志远是维护队的成员之一,每天清晨和傍晚他都习惯在“乡愁馆”逛逛,一是为游客介绍这些器具的典故,二是维护馆内的相关设施设备。
如今,“乡愁馆”已成为该村一个亮点,吸引了不少前来观看的游客。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愁馆”在村民的协同努力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接下来,我们还将围绕‘乡愁’文化打造美丽乡村,使‘乡愁馆’成为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见证乡村文明的发展。”该负责人说。
(记者 孙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