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老物件”中寄乡愁
——来凤街道新七村建设“乡愁馆”小记
2019-01-18
来源:璧山报

7a92861ceaf54a948227609bdeea8717.jpg

游客推磨重温往昔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首余光中的《乡愁》曾经唤起了无数人的回忆。如今,在来凤街道新七村便民服务中心内,有这么一处“乡愁馆”,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美丽乡愁”。

  1月14日,记者驾车驶入干净整洁的新七村,在宽敞平整的道路一旁,一座暗红色的建筑物坐落在茂密的树林间,该村的“乡愁馆”就建在这里。打开“乡愁馆”黝黑的木门,随着吱呀一声响,年代久远的器具恍若时光穿越般,把人的思绪带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墙上张贴着风格古朴的中国水墨画,一侧墙上挂着地锅、案板等较为古老的生活用具,一处客厅内陈列着抽桌、斗笠等生产生活用具,两侧卧室则摆放着大衣柜、大木床等。

  精心的布置,引起了参观者的共鸣。“这个是我们小时候犁地的耙子,现在农村都很少看见了。”游客吴国香兴奋地从墙上将耙子拿了下来,在手中仔细端详。

  “‘乡愁馆’分为生活区展示以及农业生产用具展示,共有各类老物件50余件,包括耙子、锄头、碓窝、石磨、菜筐等。”该村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一些老物件逐渐被淘汰,甚至慢慢消失。去年,街道集中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清理出了不少有年代感的老旧生产生活用品。为抢救这些“文物”,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村里利用便民服务中心的一角,经过修整打造,将这些老物件分门别类陈列,建成了这座“乡愁馆”。

  同时,村民们还自发成立了维护小队,负责“乡愁馆”的日常维护监管。“‘乡愁馆’全天免费对游客开放,有时物品被游客把玩了需要重新归位,有时会留下一些垃圾等,村民们都会主动去维护。” 家住便民服务中心旁边的村民肖志远是维护队的成员之一,每天清晨和傍晚他都习惯在“乡愁馆”逛逛,一是为游客介绍这些器具的典故,二是维护馆内的相关设施设备。

  如今,“乡愁馆”已成为该村一个亮点,吸引了不少前来观看的游客。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愁馆”在村民的协同努力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接下来,我们还将围绕‘乡愁’文化打造美丽乡村,使‘乡愁馆’成为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见证乡村文明的发展。”该负责人说。

  (记者 孙茜 文/图)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bs_bj09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