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感冒了,咳嗽、流鼻涕比较厉害,能不能输液?”近日,市民王啸阳来到区人民医院就诊,向医生说出了自己的“请求”。
“大家都说输液好得快嘛,我想让自己快点好起来。”王啸阳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上班族,平时工作比较繁忙,因此想通过输液快速康复。
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和王啸阳一样将“输液”作为治病首选方式的市民并不在少数,各大医院、诊所也频现“吊瓶森林”的景象。输液是否真如大家所想的那样万能?
为此,记者咨询了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曹廷容。“输液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属有损操作,药物直接入血,与其他给药途径比较,其风险相对较高。过度输液容易造成病菌感染、过敏反应等,患者还可能产生严重的耐药性。”曹廷容表示,医生用药时应该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对于一些诸如普通感冒、流感等疾病来说,由于人体本身有自愈的过程,无需通过输液治疗。
记者手记>>>
小病也输液,与国民健康知识素养较低、某些医疗机构诚信缺失息息相关。促进静脉输液合理使用,需要医方、患者、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区人民医院已取消除急诊、儿童门诊外的普通门诊输液,这无疑是拒绝小病输液的积极尝试。作为医疗机构应该坚守初心,拒绝不合理输液。作为患者,要提高自身健康知识素养,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作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建立对应的约束机制,规范临床行为;也应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普及健康医疗的就医常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构建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医疗环境。
(记者 甘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