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秀湖公园亲水栈道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漫步观光 |
 |
观音塘湿地公园,工人进行清漂作业。 |
 |
秀美璧山,推窗即景满眼绿。 |
 |
湿地公园一景 |
 |
秀湖生态区,清漂船来回穿梭,“消灭”漂浮在水中的漂浮物。 |
 |
观音塘湿地公园,市民享受亲水乐趣,游人、植物、碧水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
 |
璧山建城市湿地 打造活力水城 |
 |
市民在枫香湖儿童公园游玩 |
 |
沿河西路 |
高品质的城市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观体现。宜居方能宜业,乐业必先安居。
今年2月召开的璧山区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树立“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理念,将“园中建城、林中建城、景中建城、水中建城”的大生态观,作为城市规划指引。把城市建设成为大公园、大森林、大景区、大水系。彰显“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大美意境。
融景入城,以高品质的城市建设,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璧山,已然上路。
是家园,也是公园
出则繁华,入则自然,是璧山的公园赋予人们的至高享受。打造互联互通的“大公园”之城,是璧山提升城市品质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璧山的公园总量不断增加。在原有电视塔公园基础上,相继建成投用南河公园、观音塘湿地公园、秀湖公园、登云公园、东岳体育公园、秀湖汽车露营公园、枫香湖儿童公园等多座公园。
目前,璧山城区已拥有大小公园30多座。这些建在老百姓家门口的公园,已成为市民的活动中心、社交中心、健身中心。
同时,璧山的公园整体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体育、露营、文化等多个主题,服务品质持续提升。城区处处绿树繁花,已成为璧山居民最为骄傲的“绿色福利”。
“量增”还伴随着“质提”。
众多公园在景观建设中,充分植入人文元素。璧山从十多座城市采集灵璧石、太湖石、三峡石、雅安石等景观石3000余块,将城市历史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史志典故镌刻其上。这些透着诗情画意的石头上的“小城故事”,成为璧山一张张新的文化名片。
在公园的管理和服务上,璧山更有创新之举。
园内各类基础设施完备。标准化的公厕里,免费厕纸、免费直饮水一应俱全。
公园附近,免费停车位随处可见,免费无线上网可随时畅联。
公园中,精心布置着精雕细琢的凉亭、廊桥。巧妙设计的石凳、石椅和兼具艺术性、实用性的桌子、躺椅,方便市民在累了、困了的时候小憩。
此外,璧山还为公园里的植物挂上了“身份证”,并通过设置宣传牌来科普花卉苗木知识,方便群众了解和亲近大自然。
大大小小的公园,而今已成为这座“小而美”城市的“颜值担当”,寄托着璧山人的“绿色生活”梦想,夯实着璧山经济腾飞的生态文明基石。
打造互联互通的“大公园”之城
璧山将着力增绿添彩,以绿城、水城、古城建设为抓手,新改建一批城市公园。既要标志性的大广场、大公园,也要类型多样的社区小游园、微绿地,构建类型多样的全域公园景观体系。
璧山将对公园实施景区化改造,建设互联互通“公园之城”体系,强化滨水岸线绿化美化,构建多层次、多色彩的河岸绿带系统;加强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畅联园与园之间的亲水步道、滨水公园、湿地公园、休闲广场等景观通道,实现临近公园间的步行系统串联,使公园就是景区,实现景城融合。
是城区,也是景区
今年的清明小长假,璧山各大公园、景区照例迎来了如织的人流。拥有绝佳自然景观的观音塘湿地公园,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座“公园之城”,观音塘湿地公园最负盛名。该公园是我市首座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也是全市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和璧山首座4A级景区。
公园占地623亩,水面有200亩,保留了大片原生态湿地风貌。公园刷新了国内城市湿地公园植物品种数量的纪录,是一座以湿地为主题,集休闲、科普、环保为一体的城市生态公园。
而纵观全域,而今的璧山已有观音塘湿地公园、枫香湖儿童公园、秀湖公园等公园坐落城间。马尾松、杉木、香樟等3000余种植物为城市披上绿衣。“一河六湖十八湿地”水系在全区纵横交错。
璧山对人吸引力,不仅来自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来自厚重的历史人文。对于这座有着1200余年历史的城市而言,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同样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位于璧山老城区与绿岛新区结合部的秀湖公园,因抗战时期大文豪郭沫若赞璧邑山系“黛山秀湖”得名。
在这里,从诗圣岛到天子桥,从精心雕琢的亭台楼阁到随意点缀的农耕器具,再到景观奇石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诸多历史文化元素总能让人驻足品味。
近年来,璧山全力建设“文化古城”,通过对1200多年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再现,将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完美相融,以城市修复千年文脉,以文化重塑城市精神。凝聚千年情感的南门唐城、秀湖水街、翰林院、状元桥等23万平方米仿古建筑拔地而起,装扮着璧山的城市厚度。
文化元素的全面植入,成为璧山特有的城市符号,让璧山的独特魅力日趋彰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纵深推进的秀美绿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建设,不断提升着璧山的城市宜居品质,让璧山越来越像一座大景区。
打造景区串联的“大景区”之城
璧山将通过建人行、车行、慢行道的绿道系统,实现景区串联。充分利用主次干道、沿河道路绿地,增添文化亭廊、景观石、休闲座椅、人行步道等实施,提升城市文化景观价值。提升“一河两岸”滨水颜值,优化“一河两岸”绿带轮廓线,联通山水视线廊道。对城区新建楼宇、休闲亭、古建筑、廊道等实施景观照明建设,打造光彩靓丽的城市夜景体系。
同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秀湖水街、翰林院等现有资源开展文创策划,建设“文化主题街区”,深度挖掘再现古道文化、状元文化、驿站文化、抗战文化、农耕文化等历史文脉,留住反映城市风貌与文化特色的“乡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人文内涵。
从平面植绿,到立体覆绿
走进璧山国家高新区,宽阔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红花绿树后,是一座座整齐排列的标准化厂房,片片绿地点缀其中……
这满眼的绿,便是璧山为城市加速发展、绿色发展描摹出的靓丽底色。
从2013年开始,璧山开始大力引入乡土植物和花果植物进城,逐年引进栽植城区植物品种多达到3000余种。
同时,璧山将主要道路、水系两侧的“绿线”、“水线”纳入土地招拍挂条件,为带状绿地、亲水空间留足退让距离,严控建筑红线。坚持沿道路退让10至40米用于城市绿化,形成线状绿化生态走廊。
绿的触角,从城市的平面逐渐朝着立体的坐标延伸,让原本“钢筋水泥的森林”,逐渐变成真正的森林。
家住璧泉街道璧玉雅苑小区1栋的李桂荣,每天早上都会在六点左右准时起床,来到楼顶呼吸着新鲜空气锻炼身体。
站在屋顶,满眼皆绿。300多平米的屋顶平台上,沿护墙摆放着一排长青植被。枝叶垂悬,顺着墙面四散开来。
在璧山,类似璧玉雅苑小区1栋这样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楼宇近年来越来越多。璧山重点实施墙体绿化、阳台绿化、护坡绿化和屋顶绿化,大力开展城市立体绿化宣传动员,为市民免费提供植物品种达100种以上,让市民畅享公共绿化服务。
除了将立体绿化的理念送进千家万户,璧山还在去年打造了5条公共区域立体绿化示范街区。这些示范街区的立体绿化,均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种植技术,结合本土实际,做到了不留死角。
目前,璧山的城市公共绿地已超过2000万平方米,先后启动30万平方米城市立体绿化工程,确保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29平方米。
品种多样的绿色植物,让璧山城区四季如春,花开满园。
打造绿色相生的“大森林”之城
璧山将积极适应林业发展,围绕“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惠民”三大主题,确保辖区内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和天然林保护工作不断开创目标新高。
坚持建筑红线退让10-40 米用于延伸城市绿廊、绿带,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布局均衡、点线面结合、城绿相生的城市绿化网络,提升建成区绿地总量。
持续引进适宜生长的色叶树种、开花植物、果树、林木品种,持续丰富城区植物品种。
整治、美化城区裸露坡地、荒芜地、零星地,见缝插绿,力争确保裸露地面覆盖率达到100%。
推进城市立体绿化,绿化建设从“平面”推向“立体”,优化城市绿化空间层次。
从缺水之城,到“活力水城”
璧山远离大江大河,过去结构性、工程性缺水一度十分突出。2014年5月,璧山被列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此后,全区便坚持“与水共生、依水发展”理念,着力建设“活力水城”。
“活力水城”首先必须水量充足。四面环山,无大江大河过境的璧山,通过外域调水缓解资源性缺水问题。新修、改扩建水库、湿地,整治河流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让璧山逐步走出了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的困境。
一手外引活水,一手治污净水。璧山大力开展山坪塘、水库整治,鼓励养鱼业主转产。采取换水、清淤、消毒、晾晒、栽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多种方式净化塘库水质。同时,大力整治河流周边污染源。关闭污染企业和养殖场,在河道以及湖库中大量种植水生植物实施水生态涵养,在新建库塘、河岸实施水域绿化,改扩建污水处理厂站,实施河湖库连通工程。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璧山饮用水源95%以上达到优质水源标准。城区公共水体水质、中小河流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实现了水清、水畅、岸绿、景美。
此外,早在2010年,深受缺水之苦的璧山,便开始了中水回用工程的建设、使用和推广。去年以来,璧山坚持中水管网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中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站建设配套的原则,城市和集镇发展到哪里,中水工程就建设到哪里,中水管网也同步跟进建设到哪里,确保中水最大程度地得以有效利用。目前,全区已铺设中水管网70余公里,中水回用率达到35.77%,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
截至目前,璧山城区水面占比达10.8%,人均水域面积达到10.5平方米,溪道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8公里。全区已由“十年九淹”的脏水缺水地区,向“山清水秀,人水和谐,水兴惠民”的宜居城市转变。
去年11月30日,璧山正式跻身“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对于璧山的城市提质而言,这无疑是又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打造水城相融的“大水系”之城
璧山将坚持“与水共生、依水发展”,按照城市建设“遇沟不填、遇水架桥、水利建设优先”的原则,以“一河六湖十八湿地”为构架,持续建设水库、湿地。
实施引水调水入城,构建河湖、河库、库库水域联通体系,加快形成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实现水系相融相通。
持续开展水系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分类整治沿河护岸,修复沿河岸线自然生态系统,提高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形成流域水系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巩固提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内涵品质,建成一批水文化、水生态、水景观工程,进一步实现“山与水、水与城、城与人”的相依相融,构建“水清、水畅”的生态“大水系”之城。
连宏宇 张亚飞 王琳琳 曾清龙
图片除署名外由璧山区委宣传部和璧山报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