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不但能脱贫,我还有信心增收致富”
2019-04-17
来源:璧山报

eba6cb591e3a4f32a320b0fe8ffbb5b0.jpg

曾维宽在喂鸡

“咯、咯、咯……”近日清晨,在来凤街道鹿河村4组,随着村民曾维宽的连声吆喝,一群乌骨鸡迅速朝他围过来,抢食撒在盆里的稻谷。喂完鸡后曾维宽又拿着扫帚,凭着眼睛看到的微微亮光,熟练地打扫起院坝。随后他又扛起锄头,继续维修院子到公路边的泥结石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整个上午曾维宽都不停地忙碌着。

  曾维宽今年46岁,因患先天性眼疾,被鉴定为视力一级残疾。几乎失明的他和80多岁的老父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非常窘迫。2015年底,他家被评定为建卡贫困户,纳入帮扶。在好政策的帮扶下,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年他家摘掉了贫困帽。

  改造危房住进新房

  曾维宽和80多岁的老父亲以前住在半山坡的两间破陋土房里,没有经济来源的一家人生活捉襟见肘。

  来凤街道与曾维宽帮扶对接的联络人孙晓丽,入户了解到曾维宽的情况后,为他申请到D级危房改造的指标。

  “考虑到曾维宽眼睛看不见,其老父亲上了年纪爬坡也困难,决定把新房修建在山坡下的马路边。”孙晓丽说。

  去年上半年,曾维宽的D级危房改造完工,住进了新家。虽然眼睛不方便,但勤劳的他每天将新房收拾得井井有条,连院坝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孙晓丽认为,只是改造了房屋还不行,还需要发展产业,才能使他脱贫增收。

  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改造房屋时,曾维宽积极配合,当帮扶人员提出发展产业的想法时,他沉默了。

  曾维宽认为自己没文化,无技术,加上眼睛问题,要想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简直是天方夜谭。

  “门前有两块水田,发展稻虾共养有前景,院坝边的林地也可以养殖土鸡”“我们还联系农技人员传授养殖技术,养好了共同帮你找销路”……孙晓丽联系帮扶单位人员,反复上门做曾维宽的思想工作。

  “既然帮扶干部这么支持我,那我就放开手试一试。”在帮扶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曾维宽在水稻田里养殖了1亩小龙虾,并养起了土鸡。

  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曾维宽认真管理,去年养虾、养鸡、卖蛋等,收入达6000余元。

  告别危房住上新房,加上兜底政策帮扶金和产业收入,去年曾维宽实现了脱贫。通过自己的双手挣得“第一桶金”,更让曾维宽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他盘算着扩大养殖规模。可是大额的苗子钱,成了曾维宽扩大产业的拦路虎。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帮扶人员送来了好消息,我区出台扶贫小额信贷政策,通过贷款2万元,曾维宽扩大了龙虾和土鸡养殖规模。

  “预计今年第一批龙虾8月就能出售了,亩产能达200斤,不久鸡也可以出栏了。”曾维宽笑着说,今年收入3万元没问题。

  “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让我发展起产业,靠自己的双手脱了贫,下一步我还有信心增收致富。”曾维宽高兴地说。(记者 陈富春 文/图)

  记者手记 〉〉〉

  俗话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曾维宽经过 “志智双扶”,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成功实现脱贫,即将踏上小康之路。曾维宽的经历充分说明,脱贫不仅要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更要靠自己自立自强。

  作为一名残疾人,都能做到在政策的帮扶下脱贫,其他人还有什么理由在脱贫攻坚的队伍中掉队呢。

  牢固树立“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自力更生精神,克服和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从内心深处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我们相信,只要广大贫困户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bs_bj09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