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医王木修为村民测血压
“王医生,有时间没得?帮我测个血压。”5月22日,在青杠街道塘坊社区卫生室,78岁的符世明照例来村卫生室测量血压。
“进来坐,进来坐,上个月的体检报告也出来了,刚好有些注意事项要跟你说。”村医王木修热情地招呼符世明,并打开一体机为符世明测量血压。
宽敞明亮的诊室、舒适的就诊环境、完善的医疗设备,这是记者对塘坊社区卫生室的第一印象。说起卫生室的变迁,从医近50年的村医王木修颇有感触。
硬件改善 告别“老三样”
上世纪70年代初,王木修就开始从事乡村医疗卫生工作。
“那时候看病的地方就在自己家里,只有40几平方米,地方小,又老旧,条件很差,而且看病只有听诊器、压舌板、血压计这‘老三样’。”王木修回忆起几十年前的诊疗环境直摇头。
2009年,我区开始分批实施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作为青杠街道的试点之一,塘坊社区卫生室迎来了华丽变身。2014年卫生室正式建成投用,面积不仅增加到了134平方米,还有功能齐全的诊断室、治疗室、处置室、药房、值班室和卫生间,并配备了一体机、氧气瓶、中医理疗设备等。
宽敞舒适的环境,越来越完善的硬件设施,极大改善了社区的医疗条件,这也让王木修服务群众的底气更足了。
“还是要感谢政策好,卫生室就建在家门口,环境好,设备也齐全,方便得很。”77岁的朱长敬就住在离卫生室不到100米的小区内,老人患有高血压,需要定期检查。她告诉记者,在卫生室里,心电图、血糖、血压等常规检测随时都能做,小病不出社区就能治疗,感觉特别知足。
软件提升 服务“精细化”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全面、精细的服务也让群众的就医满意度不断提升。
“血糖最近控制得可以,还是要坚持适当运动,注意饮食清淡。”5月23日,大路街道团坝村村医彭德华像往常一样到签约对象谢兰群家中做随访。
“家庭医生服务很到位,身体不舒服或者不知道怎么用药,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会耐心解答,有时候还会送药上门。”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贴心的医疗服务,让谢兰群很是满意。
“以前哪里有体检、保健的意识,都是生了病才去找医生,农村还普遍有小病熬、大病拖的观念。”谢兰群告诉记者,现在,村医不仅主动进村入户,还经常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健康知识,如何科学预防疾病等。
开展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监测、重点人群管理、妇幼保健……彭德华说,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提升,作为群众健康的“第一守门人”,他们的职责也越来越侧重“预防”,而且服务更加精细化。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村级卫生室的提档升级也是璧山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的一个缩影。
据悉,我区自2009年启动实施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以来,已累计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97个,覆盖率达100%。如今,村村都有了标准化卫生室,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的不断提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记者 黄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