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家种植的芭蕉,最是香甜。

静静依偎在缀满花藤的秋千下,甜蜜而温馨。

陶壶、青苔、流水,韵味十足。

陶罐做成的花盆,朴实而颇有底蕴。

在凉爽山风吹拂下,畅想幸福晚年生活。
记者 刘畅 文/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田园梦,渴望着远离城市的喧嚣,在乡间寻一处诗意的栖居,一栋小楼,一个小院,一片菜园,一方池塘,与爱人一起过上简单、纯粹的生活。
当然,你或许认为,这样的情节,仅仅只是都市年轻人对于诗和远方的憧憬,只是小说和电影里的煽情桥段。但若是你能到陈永和、左孝芳共同打造的乡间小院来坐坐,你就会真正明白什么是诗意的田园生活。
6月18日,当记者来到这个位于璧泉街道鹰嘴村1组的小院时,陈永和、左孝芳正相互依偎着坐在院子里缠满花藤的木质秋千上,初夏的阳光在花叶间跳跃,照亮了两张洋溢着幸福的脸庞。
回归
从城市到乡村
84岁的陈永和是正则中学的退休教师,78岁的左孝芳是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退休教师,两人育有1女3子。夫妻二人多年来一直很怀念年轻时在乡村的生活,但退休前忙于工作和养育子女,退休后又为孙辈操劳,一直未能付诸实践。眼见儿女事业有成,孙辈也不再需要自己操心,老两口也就萌生了回到农村生活的念头。
去年春节,老两口向儿孙们谈及此事,得到了一致支持。于是,从去年三月开始,儿女们就一直在城区周边的乡村找寻合适的住所,但都不怎么如意。两个月后,经过女儿学校的同事介绍,他们找到了现在这里。
“这里不错,离城区不远,又在公路旁边,有个小院子,外面又有土有塘,非常合适。”陈永和第一眼就相中了这里。
和这里的原住户签订了15年的租约,并搬来了一些必要的家具后,去年5月,老两口住了进来。
雕琢
扮美理想居所
“我们刚搬来的时候,由于这里已经很久未住人,到处杂草丛生,院内院外都是乱糟糟的,和现在那是差远了。”陈永和说。
“其实还好,原生态嘛,只是不美观。”左孝芳接过了话:“我们之前简单的设计了一下,进来后就有条不紊地开始了风貌改造。”
老两口和儿女们一起,首先清除了杂草,并对房屋周边的树木进行了修剪,然后在院子里搭起了花架,挂起了花盆,摆上了花瓶,一点一点地开始装扮起来。
为方便采集鲜花来装扮庭院,他们在院子外专门种了一小片花田;为增加院子的农家气息,他们在墙上挂起了斗笠蓑衣,在墙角摆上了磨盘;为让院子更加灵动有生气,他们安装了水泵,设计出一套从院内到院外的循环流水系统。他们还找来了不少土陶罐,种上了睡莲,养起了金鱼。
“大女儿离得近,每天下班就和女婿一起过来帮忙,晚上十点又赶回城里,三个儿子每个周末也都来帮忙。看到这小院子一天天发生的变化,年轻时的那股劲头又回来了。”左孝芳说。
牵手
简单美好生活
将院子基本收拾成型后,老两口又将目光投向了院子外面。
“院外有差不多近两亩地,还有两口小池塘,不利用起来太可惜了。”陈永和笑着说:“种花种草这些我只能给老伴打下手,要说种菜,我觉得还是可以打主力的。”
“他啊,现在敢说大话了,刚开始种菜时,由于已经几十年没摸过土了,完全找不到方向。”左孝芳告诉记者,多亏了周围的乡亲们很热情,不但送来了各种种子,还经常来指导在种植中应当注意些什么,“我们也投桃报李,教他们应该怎么种花,怎么布置庭院。现在还真有几家农户的院子也变得很漂亮了。”
去年,老两口种的四季豆、花菜、葡萄和芭蕉等蔬菜水果得到了亲戚朋友们的一致好评。今年,老两口再接再厉,和儿女们一起,将两口小池塘打理出来,养上了鱼,种上了莲藕。“这样以后周末孩子们回来可以一起赏赏荷花,钓钓鱼,好惬意嘛。”陈永和说。
如今,每天早晨吃完早餐后,陈永和就会来到地里采下今天所需的新鲜蔬菜;而左孝芳则在花田中挑选出合适的鲜花,用来替换花瓶内枯萎的花枝。干完活后,左孝芳就会静静地陪着陈永和坐在院子看他最喜欢的古装剧;而陈永和也会陪着左孝芳一起拍照、录短视频,发到她的朋友圈和抖音上。
“这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生活!”不少朋友都这样在左孝芳的朋友圈和抖音上留言。
老两口和记者挥手告别后,坐到了院门口外他们亲手搭建的小石桌旁,有说有笑地谈着些什么。“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歌声从桌上的平板电脑上传出,飘出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