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星村党群服务中心升级后,更加规范便捷。

七塘镇三步梯村,宽敞平坦的农村路方便了群众出行。

石垭村安上了太阳能路灯,为村民带去光明。

来凤街道登凤村新建提灌站,大大方便了群众灌溉。
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坚强的基础设施支撑,推进基础设施薄弱村建设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
2018年,我区投入9094.6万元,对来凤街道登凤村、丁家街道石垭村、七塘镇三步梯村、福禄镇和平村、正兴镇河堰村等15个基础设施薄弱村的道路、水利设施、人居环境、服务阵地等进行了升级改造。
通过提升基础设施的质量,这些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惠民利民的福利真正落入到了群众生活当中,曾经的“薄弱村”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公路便道升级 出行不再难
“老陈,今天又买回一背篓东西哦。”“是啊,现在路修好了,进出村方便,家里差什么,随时都买得到。”7月25日,正逢七塘镇赶场,三步梯村6组村民陈昌良搭乘摩托车从场镇回来,带回来一大背篓的物品,刚进院子就和邻居搭起话来。
陈昌良一边把背篓背进屋,一边感慨地说:“现在出门的路修畅通了,才能随心地运出东西买进物资,换作以前,那是空手出门都难咯。”
原来,陈昌良住在离场镇4公里的孙家院子,出门200米的泥土小道连接机耕路,途经2.6公里机耕道后到达汤王路。
“机耕道是黄泥巴路,晴天黄土到处飞,雨天像走泥潭,深一脚浅一脚,又容易滑倒,下一次雨要两个星期后才能通车,出门太不方便了。”说起那条机耕道,陈昌良满腹苦水。
2018年,三步梯村被纳入基础设施薄弱村,机耕道便改造成了宽5米的硬化公路,还在临水临崖地段安装上了护栏。
“连家门口的这200米泥路也修成了1.2米宽的生产便道。”陈昌良指着屋里铺上灰尘的筒靴说,道路得到改善后,这双鞋1年多没派上用场了。
自三步梯村纳入基础设施薄弱村后,该村硬化农村公路4公里,新建跨径25米中型桥梁1座,新修人行便道5公里,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出行条件。
据悉,我区在15个基础薄弱村的34个村民小组修建了70公里小康路(组组通畅工程),连接断头路中小桥梁2座,新建人行便道70.1公里,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人居环境改善 生活增光明
“农网改造后,现在家里几台空调同时开也不用担心电压不稳定了,随后我还准备换一台大冰箱。”7月22日,丁家街道石垭村五组的李培元对电网改造后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十分满意。
石垭村有1630户村民,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冰箱、空调、微波炉等家用电器成为了村民的“标配”。但由于部分供电设备容量低、线路老化,到了用电高峰期,家电也常常成了“摆设”。
“夏天高温要是用不起空调和冰箱才是最烦心的。”回忆过往,村民李培元摇着头说。
为了解决村民用电问题,2018年,国网重庆璧山供电公司着力对石垭村电网进行了升级改造,陆续改造低压线路7.5公里,增设增容配电变压器4台,极大地改善了用电条件,提升了供电质量。
享受基础设施升级带来实惠的还有健龙镇玉龙村的村民。去年9月,由重庆广电璧山分公司实施的农村有线电视光纤到户(FTTH)工程在健龙镇玉林村提前完工,该村1057户全部实现了光纤覆盖。
自从家里的宽带安装后,家住玉林村2组的朱成良一有空就同在外地工作的儿子视频通话。
“孩子工作忙,平时电话里也不知道他实际什么情况。通过视频通话看到了孩子的生活状况,就放心了。”朱成良告诉记者,光纤入户后,除了拉近了家人之间的距离,老两口还紧跟潮流,学会用手机分享小视频,闲暇生活也因此丰富起来。
此外,我区还在正兴镇河堰村、来凤街道登凤村安装了135盏路灯,在为乡村道路带去光明的同时,也点亮了群众的幸福生活。
服务阵地优化 服务添“底气”
7月24日,三合镇天星村村民况才兴参加完人居环境整治动员会后,没有马上离开,而是选择在图书室看看书报,自从村党群服务中心扩建、整修之后,他便是这里的常客。
“环境好了,地方也变宽敞了,自然喜欢多待一会。”况才兴告诉记者,就在去年年初,村党群服务中心的设施还很简陋。
原来的面积大概只有480平方米左右,底楼服务大厅遇到群众办事高峰期,就变得十分拥挤,小小的一张休息板凳也根本缓解不了老年人排队等待的焦虑,如果遇到夏天高温,就连空调也变得“不给力”,由于面积有限,一功能室多用是常事。
去年,天星村被列为基础设施薄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的面积不仅扩大到了730平方米,整体的氛围营造也变得更大气、更规范,便捷、舒心的服务环境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
“看,这是我们的党群活动室,现在能容纳70人,开会再也不是人挤人、蒸桑拿了,规范打造的宣誓厅也让党员活动有了像样的场所。”村党支部书记邓淋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服务阵地环境的优化不止三合镇天星村,大路街道三江村、丁家街道石垭村、七塘镇三步梯村、大兴镇茅莱村、大兴镇平安村、正兴镇河堰村7个党群服务中心都经过了改扩建,从内到外,焕然一新的环境、完善的功能也让村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底气”更足。
水利设施完善 灌溉有保障
7月24日,走进来凤街道登凤村2组,满眼望去,一片翠绿,成片的秧苗长势喜人,刚干完农活的张宗玉扛着锄头走在田间小路上,心情舒畅。
说起灌溉的便利,去年新修的黄桷坡提灌站帮了大忙。“以前,每到农忙时节,农田灌溉都特别困难,周边家家户户都要自己抽水。”张宗玉放下锄头,跟记者聊起天来。
“用柴油机带动水泵抽水,搬运麻烦不说,成本还高,请人搭线、铺水管,再加上电费、油费,平均每亩地要多投入100多元。”灌溉是农民的心头大事,张宗玉说,有些离河道较远的村民还要“排队”,常常耽误了灌溉的时机。
“现在好了,有了提灌站,再也不用为灌溉犯愁了。”不止张宗玉所在的2组灌溉更方便了,周边的1组和3组,近600亩农田都享受到了用水的便利。
为了解决农村灌溉用水难题,2018年,区水利局在来凤街道登凤村、大兴镇茅莱村和平安村、三合镇天星村新建了5座提灌站、4口蓄水池,整治了6口山坪塘,彻底解决了村民的灌溉用水之忧。
如今,只需管理员打开闸阀,从璧南河抽上来的水从引水管道汩汩冒出,分流到一片片田地,稻田用水充足,产量也有保证,村民只需要承担少量的电费,极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源头有活水、田内有“饱水”,村里排灌畅通了,农田灌溉系数进一步提高,经过工程设施整治,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各类基础设施的升级,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为15个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愿景更进了一步。
(记者 黄瑞 陈富春 马慧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