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多俊在上课

甘红梅在上课
日前,市教委评选出了2019年重庆市普通中小学优秀班主任99名,璧山中学梁多俊及城北小学甘红梅获得优秀班主任荣誉。多年来,两位老师坚持立德树人、默默耕耘,把一腔热忱献给了教育事业。近日,记者采访了梁多俊、甘红梅两位老师,为读者带来他们的故事。
梁多俊:
学心理学的化学老师
自踏上三尺讲台那天起,梁多俊就一心扑在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上,他用“传道、授业、解惑”作舟,将一个又一个学生,从懵懂的此岸摆渡到文明的彼岸。
“我24岁来到璧中教书,我对璧山中学有很深的情结。”梁多俊介绍,他在璧山中学执教的20年来,先后担任过9个班级的班主任,见证着一个又一个学生的成长,而学校也见证着他的成长。
“做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言传身教,而‘身教’又大于‘言传’。”梁多俊告诉记者,他曾向自己的学生作过一个承诺——他会在每天第一道铃声响起前到达学校,在晚上最后一道铃声落下时离开学校。因为这个承诺,多年来,他从未缺席过学生的早晚自习,他的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只要是梁多俊带过的班,最后都成为了年级上有名的“守时班”。
“尽到良知,尽到责任,带好每一届学生。”这是梁多俊对自己工作的要求,也是他对教师这一职业幸福感的来源。
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梁多俊都会花大量时间去了解学生情况,快速准确地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环境、各科情况,并和每个学生进行一到两次的沟通,利用课间时间见缝插针和学生搞好关系。“这个‘铺垫’工作一定要做细致。”梁多俊表示,每位老师在攻读师范专业时都会进修心理学,而了解学生,进入每个学生的内心,能够在教育过程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因如此,梁多俊往往能从细微处发现学生们的心理变化。
“从初中升入高中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会发生一些心理变化,除了陌生的环境,还有陌生的科目,他们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梁多俊都会召开一次班会,班会的主题虽然每届都不同,但内容都在于向学生们展示未来三年的模拟高中生活,从课堂到校园,从交友到生活,每一个情景都是梁多俊精心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体验高中生活,让他们不再无所适从。
“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我的专业教会了我要从细微之处看变化,对待学生也应该从心理细节入手。”这一点,从梁多俊所著的论文也能体现出来,他所写的《重视小班学生的高初中衔接心理,任重道远》《触摸学生内心的柔软》等德育论文也先后获得过奖项。
甘红梅:
在孩子心灵上撒播“爱”的种子
1990年,从原璧山师范学校毕业后,年仅20岁的甘红梅来到保家小学任教,这一待便是21年。
“那个年代,乡村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很简陋,但却磨练一个人的意志。”甘红梅说,当时,学校的不少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特殊的群体使她将教学的部分精力转移到关心孩子的家庭生活上。
“当时班上有个孩子,母亲过世,父亲最喜欢的教育方式便是棍棒教育。时间长了,孩子变得很叛逆,经常逃学。”得知这个情况后,作为班主任的甘红梅每天放学后都将孩子带回家,一面辅导他的功课,一面开导孩子,树立起他的信心,鼓励他勇敢面对生活。老师的真诚打动了这个孩子,他不再逃课,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保家中学。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我感觉教书育人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撒播‘爱’的种子。”甘红梅说,从此以后,家访成为了她执教以来每个学期的必修课。
“通过家访,才能摸清孩子性格、家庭实际情况,才能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甘红梅说,家访,帮助老师摸清孩子心理状况,及时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加强了老师家长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构建起家校共育的桥梁。
2011年,甘红梅调到城北小学任教,继续担任班主任。
“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合理进行引导。”甘红梅说,她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严格的班级制度,并通过午间微班会、班级大讨论等民主形式,增减班级制度;另一方面,她设立了班级激励机制,通过开展各类活动,给予孩子们一定积分,积分可以兑换零食、学习用品等。而其中不少奖品都是甘红梅自掏腰包为孩子们准备的。
“教育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在相互尊重中,彼此获得接纳和认可。”甘红梅说,良好的班风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茁壮成长。
“作为一名班主任,既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人生方向的指引者,肩上责任重大。选择了与学生作伴,就是选择了责任与担当。”甘红梅说,将做好班主任的本职工作,用一颗真诚的心引领孩子们走上自己的人生之路。
(记者 朱泓月 王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