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璧城街道卫生院,工作人员正在为居民介绍数字化接种流程。
11月14日,在璧城街道卫生院“美丽医院”施工现场,院长李勇向记者回忆起前些年医院的情景——一连几天没有一个病人上门、大部分科室成为摆设、病人留不住,医生迟到早退、一整年医院的检查费收入1000元不到。
“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医院一天的接诊量已经达到100人以上,全科医生从原来的个位数增加到20位,今年门急诊和医疗收入较去年增长了20%以上。”说到这些成绩,李勇露出了笑容。
这样的改变是我区加快健康共同体“人通、财通、医通”“三通”建设,努力推动医改工作往深行、往实走的一个缩影。
过去,由于大多数卫生院硬件设施不完善,还采取人工登记接种信息的方式,一天下来,医生疲惫不堪,家长更是等得不耐烦。近日,记者在璧城街道卫生院的儿童预防保健专区看到,整个区域宽敞明亮,功能分区明确,环境布置舒适温馨,设备设施齐全,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采用语音呼叫、LED液晶条屏和电脑显示屏等形式,引导儿童家长完成就诊。整个过程不用排队,流程合理顺畅,不少带孩子前来接种疫苗和体检的居民纷纷称赞服务的人性化。
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推行‘三通’建设以来,我区各医疗单位积极‘找差距、补短板、优服务’,通过打造精品医生团队,优化科室结构,开展特色医疗服务,提速建设数字化接种门诊等方法举措,充分释放基层医疗机构的活力,为服务群众健康注入了‘强心针’。”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同时,我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主动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助指导,多次组织开展学术活动、现场带教、专家督导,逐步做强基层学科,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
“三通”建设为基层医疗机构“松绑解套”,医护工作者的能力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通’建设这四个月以来,我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我们卫生院再也没有出现一起迟到早退现象,也没有收到一起群众投诉,原来各扫门前雪的消极怠工现象没有了。”李勇说。
工作人员思想的转变来源于“三通”建设正面导向的激励和“负面清单”的约束。
“在‘三通’建设中,我区允许基层医疗机构按照相关原则,在重新制订内部绩效考核方案时,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考核这剂“兴奋剂”极大地调动起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医疗机构呈现出主动干事、认真干事、干成好事的良好态势。
不仅如此,我区还通过“职称评定”向“岗位评定”转变,进一步畅通医务人员晋升渠道,即将制订出台的《璧山区医共体内“上挂下派”管理办法(试行)》《璧山区医疗卫生人才管理激励约束办法》等系列配套文件,将进一步发挥政策杠杆的作用,推动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横向互通、纵向联动,促进全区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带来的是群众就医选择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患者不再往城里的大医院跑,而选择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数据显示,今年7-9月,全区15个镇街卫生院诊疗人次已达到141866人次,门急诊136856人次,出院5010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22%、6.2%和6.75%。实现医疗业务收入2131.06万元,其中医疗收入823.25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91%、15.41%。药占比61.37%,同期下降2.18个百分点。已有8个卫生院实现收支结余,卫生院财务亏损的趋势正逐步扭转。
目前,我区正逐步构建起学科联建、管理联动、人才联用、资源联享、信息联通、绩效联考等串联机制,形成以基层医疗集团为统筹,以“总部——成员”集团化为格局,促进一体化发展,推动形成各医疗机构互惠共赢发展的医改新局面。
(记者 马惠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