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音乐教师开展器乐培训

音乐公开课

龚琳娜与璧山少儿合唱团一起演出
记者 黄瑞 马惠心
音乐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音乐教育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曾经,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难以受到重视,音乐课由于不被列入升学考试,一直被戏称为“豆芽学科”。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方式、音乐教师能力培养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强化教师手艺 让师资队伍更“专”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和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
“能不能立足课堂让课标中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给孩子们最专业最适合的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最为重要的。”区教委教科所音乐教研员李静告诉记者。
近年来,区教委高度重视音乐教育,设立美育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音乐器材购买、活动比赛开展等,促进各中小学音乐教育全面发展。加大音乐教师招聘数量,充实音乐教师队伍。在招聘时,我们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不止局限在单一的‘会唱歌’,还立足专业特长,招聘声乐、钢琴、舞蹈、器乐、合唱等不同专项技能的专业人才,让音乐教师能发挥特长惠及全区的中小学生。
李静介绍,为了提升全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手艺”,根据区教科所长期规划,音乐教师每2年开展一次基本功比赛、器乐进课堂专项赛课,每3年开展一次综合课型现场赛课,新入职音乐老师实行一年一赛,鼓励和激发老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促进专业提升,促进课堂提升,推动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此外,我区还定期举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培训。近三年,来自市教科院、市教委、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市歌剧院等市内外专家教授开展的声乐、钢琴、合唱指挥、小器乐技能及课堂教学在内的培训已接近20场,让教师们受益匪浅。
组织音乐教师“走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也不少。
10月23日,我区部分骨干音乐教师来到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交流学习,沙坪坝区音乐教研员林瑶以欣赏课《木偶的步态舞》为例,探讨音乐作品的分析,曲式结构、主题旋律、演奏乐器的音色特点,演奏姿势等。
“教师们都十分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尽管培训常常在周末,但从来没有人请假,老师们都期望通过所听所学,挖掘出更多有效的音乐要素,把更好的课堂带给孩子们。”音乐教师们热爱专业、追求进步、肯学肯钻的精神让教研员李静十分赞赏。
今年4月成立的区教师合唱团是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艺术团体,通过定期训练、专家指导、参加比赛,培养了一批合唱、舞蹈骨干教师队伍,更好地服务了美育教学。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重庆市中小学生艺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中,区教师合唱团获得市级教师合唱专业比赛一等奖的优秀成绩,极大地鼓舞了老师们学习专业的兴趣。
丰富教学方式 让音乐课堂更“活”
今年3月7日,在北街小学召开的全区中小学音乐老师教研会上,一场关于小器乐进课堂的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让前来观摩的老师们耳目一新。
“孩子们,在学习之前,先听老师吹奏一遍今天学习的曲子《忆江南》,先熟悉曲调,等会儿我再吹奏一遍,这一次,大家要用心去感知曲子的情感内涵。”教学开始前,王莉老师通过聆听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曲子的内容。在接下来的练习中,王莉老师鼓励学生尝试合作的方式,运用不同形式大胆创编表演。
在王莉老师的教学里没有一遍遍重复的练习,也没有没完没了的跟学,更多的只是从旁适当点拨、指导,把更多的表现和发挥的机会留给了学生。
在展示环节,每个学生都自信地走上舞台,将自己编排的成果大胆展示出来。有的负责吹奏,有的负责演唱,还有的加入了其他音乐的元素,学生们对乐器吹奏技巧的熟练掌握、配合的连贯性、表演的创新方式给在场观摩老师带来了一个个惊喜。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敢张嘴唱、不愿上台展示自我,个性得不到发展,也就容易丧失对音乐的兴趣。而经过课堂改革,我们想要达到的是学生从‘唱起歌’,到‘唱会歌’‘唱好歌’的转变。”李静告诉记者,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而是以音乐素养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得益于音乐教育的改革,这样活泼、灵动而又充满趣味的音乐课堂在我区已经成为主流,情趣导入法、律动教学法等创新式教学也被广泛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区还定期召开音乐学科生长课堂现场会,指导教师用兴趣去引导、调动、开发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潜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对美感的获得。同时,2013年起,区教委在全区中小学校中开展素质测试配合各项监测制度和指标,极大地保障了学校开足开齐有质量和美感的音乐课。
在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方式引导下,“璧山中学的管乐团、合唱团”实验小学的“实小好声音”“班级音乐会”、“青雅合唱团”金剑小学的“金嗓子音乐校本课程”“北街小学葫芦丝社团”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音乐教学个性涵养课程应运而生,学生们敢于表现、善于表现、阳光自信的一面也逐渐被激发出来。
借助优势资源 让音乐教育更“实”
去年9月28日,龚琳娜与璧山少儿合唱团音乐会在区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现场,美妙的音乐与诗词文化的经典结合,让在场听众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与魅力,不少听众依然记忆犹新。
龚琳娜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璧山的音乐城市文化让她产生了和璧山合作成立一个合唱团的想法。
去年7月,龚琳娜与我区合作,成立了璧山少儿合唱团,一年多的时间里,龚琳娜以独特的练气、练嗓、练声技巧,从音准、节奏、音乐感觉等方面,教授孩子们独具中国特色的发音唱法,合唱团的孩子们从零基础成长到会识谱、能唱出多声部,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除了对璧山少儿合唱团的指导,龚琳娜还对我区专兼职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传授声乐和合唱教学技能,通过培养本地音乐老师,提升了我区整体音乐教育水平。
“龚琳娜老师的指导,不仅提升了我区音乐教师和孩子的音乐技巧,更鲜明的是治愈了原来对传统文化的忽视。”李静说,中国文化的精气神被带进了课堂,孩子们对古诗词的认识转变了,对传统音乐文化也更加热爱。
合唱团组建以来,在龚琳娜的带领下,璧山区部分骨干音乐教师和合唱团的孩子们一起先后登上了湖南卫视《歌手》和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
亮眼的成绩带动了我区各中小学对音乐教育的关注和投入。璧山区实验小学校青雅合唱团、璧山区凤凰小学校小凤凰合唱团等6个合唱团获批成为第一批璧山区中小学校园合唱团。
今年4月,璧山区王德周名师工作室音乐组正式成立,璧山音乐教育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工作室的成立为音乐教师提供了许多开拓眼界的机会,我们音乐组的7位老师上个月前往上海参加了中国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现场,音乐教育界的大咖进行的主题演讲和大师班的学习,让大家收获颇丰。”李静告诉记者。
工作室的成立不仅为专业教师拓宽了专业培训渠道,也为基层教育带来了的希望与前进的力量。
5月10日,王德周名师工作室音乐组成员送教入丁家实验小学,给丁家实验小学的孩子和老师们带来了知识和美的享受。
“工作室老师的教授,让我们了解到更先进前沿的教学模式,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帮助和启发很大。”课后,丁家实验小学的老师表示。
通过名师工作室开展的送教下乡、送讲座到学校等活动,极大地缩小了城镇专业课堂差距,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中坚骨干力量,为引领区域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