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前线有医务人员、党员干部带头冲锋,后方有人民群众携手并肩,一幕幕暖心故事在我区不断上演……“我帮不上什么忙,给你们煮了点汤圆和饺子,吃了暖暖身子吧” “这是我自己亲手熬的骨头汤,喝了工作更有力气” “这些东西应该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每一个小小的行动,每一句平常的话语,都以不同的方式凝聚起、传递着戮力同心、共抗疫情的坚毅力量。
菜农递上60多张零钱
“帮我交给国家”
3月5日一大早,在大兴镇联盟村村委会,菜农张仲金徘徊在门前坝子里。工作人员询问他是否有事要办,没想到他从口袋里掏出厚厚的一个信封说:“我想问一下,给这次疫情捐款是在这吗?”
信封里,整齐叠放着60多张皱巴巴的零钱,加起来总共2000元,这是张仲金近3个月卖菜的收入。“我在电视上看到,疫情期间,很多一线医护人员很辛苦,我一个普通农民能力有限,这攒的2000元帮我交给国家,能派上用场,我就高兴了。”说着,张仲金将信封塞到了村干部手中。
谈起捐款,这个古稀老人连连摆手。“不是啥子大事,平时政府对我们这些老人给予了那么多照顾,该是我们为国家尽一份力的时候了。”因为不会在手机上操作,张仲金和老伴把最近家中积累的卖菜钱都找出来,用橡皮筋扎好,装进信封。
“终于了却了我一件心事,我不耽误你们工作了,如果缺菜告诉我,我再送点过来。”临走前,这位老菜农不忘关心村委会的工作人员。
孩子们捐出零花钱
“像大人一样贡献力量”
2月4日,我区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从区人民医院出发,刘思源的父亲刘碧翠正是此次带领医疗队出征的队长。尽管心中满是不舍,但刘思源明白,抗击病魔、守护健康是只有爸爸这样的“大人”才能做到的事。
每天关注新闻,看到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正在与病毒顽强斗争,一个念头在刘思源的脑海里萌生。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虽然不能像医务工作者一样在前线救死扶伤,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些爱心捐赠,像大人一样贡献力量。如要捐款,请扫码进群。”2月17日,刘思源第一次在实验小学六年级12班班级微信群里向同学们发出了倡议。
倡议一经发出,便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20元、50元、100元……每一位孩子都将自己电子钱包里的零钱捐赠到了微信群中,刘思源更是作出表率捐出了1000元。
“第一次捐赠过后,许多孩子的家长也通过班级群知晓了这次自发捐款的消息,大家都要求再组织一次捐赠。”2月21日,刘思源第二次在班级群中发出倡议,让另一部分孩子的爱心得以实现。
两次捐赠,实验小学六年级12班先后共筹得款项5175.6元,除孩子们以外,家长、老师的捐款也包含其中,这笔捐款已悉数捐赠给“武汉是我家”志愿者团队。
宅家用自己的方式支援
“希望他们保护好自己”
“请帮我把钱捐到一线,给志愿者们购买防疫物资。”前不久,得知民盟璧山支部正在号召盟员踊跃捐款捐物时,57岁的民盟盟员冯世德立即打来电话,捐资5000元。
冯世德告诉记者,疫情防控初期,他响应区里号召,“少出门、不聚集”,但在新闻报道里看到志愿者坚守卡点,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时,他“坐”不住了。“社区里征集志愿者时,想着尽一份力,我也去报名了。”但是考虑到冯世德的年龄,社区拒绝了他的申请。
“不能参与值守,那我就用自己的方式支持他们的工作。”冯世德暗下决心。
想到区里防疫物资“吃紧”,他还想尽办法购买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消毒液送到城区各小区卡点志愿者手中。“我们能安全待在家中,多亏了志愿者有效开展的疫情防控工作,防护物品能够给他们多一点保障,希望他们保护好自己。”冯世德轻描淡写地说,志愿者在前方保护居民,他也要在后方支援他们。
在各个执勤点,忙碌的工作人员时不时会发现,桌子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几个茶叶蛋、一碗汤、一束花……疫情防控期间,全区人民以不同的方式支持着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据区红十字会统计,截至3月6日,我区累计收到社会捐款497.85万元,接收物资折合人民币284.68万元。这些来自社会各界的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大江大河”,广大人民群众以自己的方式贡献着“防疫”力量。
(记者 马惠心 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