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合镇二郎村茶叶基地
一栋栋农家小院优雅别致,一条条乡村道路平坦宽敞,一座座蔬菜大棚连成一片,一处处田间地头农户们劳作繁忙……如今,行走在璧山大地,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2019年,在全区上下齐心协力下,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一个个低收入农户通过全区精准施策、多措帮扶,正向贫困告别,迈步走在脱贫致富的幸福大道上。截至2019年底,我区贫困户总户数1639户,已脱贫享受政策户数为1613户,未脱贫贫困户户数26户。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会后,市委常委会立即召开扩大会议,市委书记陈敏尔指出,要全力以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央有部署,市委有要求,璧山有行动。今年,我区将聚焦“更均衡、更可持续、更稳健”,全力攻克“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硬骨头、硬任务”,确保在现行标准下未脱贫人口全面脱贫。
兴产业 筑牢脱贫根基
从去年初至今,仅一年的时间,三合镇二郎村2组建卡贫困户张礼荣一家,不仅家庭收入达3万余元,还随着三合镇茶叶产业的发展,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提起张礼荣,三合镇二郎村的村民都会不约而同地给出“勤劳”“踏实”“积极”等评价。曾经,因妻子长期生病,儿子又无谋生手艺而致贫。
近年来,在政府及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张礼荣利用家处三合镇茶叶基地的优势,将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到12亩,并加强管护,改良茶叶品种,收入大幅增加。“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稳定脱贫成为现实,他的脱贫经验也鼓舞着其他贫困户。
像张礼荣这样因家庭成员无一技之长、没有固定收入而致贫的贫困户在我区并不是个例。如何才能拔掉“穷根子”?我区精准发力,结合各镇街实际,针对“病灶”下“良药”,先后制定了《璧山区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璧山区“一村一品”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性文件。积极融入全区“三园”建设,按照“一镇一品”原则,因地制宜,精准实施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独特品种、特殊品质和地理标志的产品,打造农业产业特色扶贫品牌,让投入有资金扶持,发展有市场主体,技术有培训指导,产品有销售渠道。同时,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和个人意愿,编制“一户一策”发展项目,按照“双对接双选择”机制,推动农业产业扶贫到户。采用“公司+贫困户”或“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对有劳动力有意愿发展农业产业的贫困户,额外对其开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奖补。
不仅如此,我区还以“政府引导、龙头带动、规模发展”为工作思路,致力于探索可复制的成功脱贫范本,紧紧围绕脱贫增收、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典型”带面上,实现产业扶贫长效有益,让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受益,持续增加收入,牵手同奔“致富路”。
强保障 助力脱贫攻坚
“今天卖了3只鸡,卖了300多块钱。”日前,对于丁家街道龙安村的贫困户熊世元来说,是一个丰收的日子。当天,丁家街道相关负责人带领国隆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该村,对贫困村民的农副土特产品进行一次集中收购。
当天,熊世元一大早就带着自己养的鸡来到村委会,送到国隆公司设置的农副土特产品收购点。拿着自己辛苦所得的300多块钱,熊世元满脸的喜悦。
近年来,我区建立了贫困户农副土特产品采销利益连结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建卡贫困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该利益连结机制由区属国有企业——重庆国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贫困户农副土特产品。同时,制定了《关于在产业脱贫利益联结机制—农副产品收购的实施方案》。挂牌设立农副产品收购点,覆盖137个村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截至目前,已为147户贫困户代销农副土特产品共计382028.3元。
防止返贫和继续脱贫攻坚同等重要,要一边“输血”一边“造血”。今年,我区还将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深入开展“回头看”,完善后扶长效机制。针对短板弱项查漏补缺,做好国务院脱贫攻坚大普查迎检工作。继续实施贫困学生教育资助,精准做好“控辍保学”。落实贫困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继续实施医疗救助托底保障。推动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动态消除“三类对象”C、D级危房,完成一般农户唯一住房危房改造2500户。持续发挥国隆公司农副产品销售服务平台作用,带动农户稳定增收。建立“志智”双扶激励机制,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努力实现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
(记者 曾清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