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对梦想的追逐,是对生活的热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劳动是奋斗不变的底色,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照亮梦想的天空,每一个劳动者都是主角。“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走近那些奋斗在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去探究他们背后的故事。
“85后”新农人:既要低头耕耘 也要抬头看天

“利用现代化农业让农民成为令人尊重的职业,这是我创业至今不变的初衷。”4月24日,在大路街道云深不知处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华对记者坚定地说。这位1988年出生的“毛头小子”,在2012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当起了农民,开启了自己的农业创业路。
创业一开始就充满挑战。非专业出身、缺乏种植经验、父母不支持、产品卖相欠佳,靠着培训和主动上门取经,李华在苦干实干中不断摸索,经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实现了300亩菜园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被政府评为2013年璧山区优秀种植大户。
“进入到农业这个产业中,我发现很多种植户还抱着‘靠天吃饭’的想法经营,这与农业发展趋势是不相符的。”2013年,李华发现了定制蔬菜的市场需求,决定探索利用先进技术来突破收入瓶颈。
拓展新的领域,必定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那段时间,从早上5点到下午2点,我都蹲守在大棚里,剩下的时间则四处求师问道,寻求专家指导,甚至跑到西南大学蹭课,到网上寻找相关论文研究到深夜。”回忆起过往的学习经历,李华说。艰苦的钻研和实验持续了一年,李华研制出了生态培肥法和藤蔓类蔬菜密植高产法,让作物品质大幅提升,各类蔬果广受欢迎,曾经对李华说“不懂科学”的村民开始向他讨教起“科学”的种植经验。
“那时我不禁思考,究竟做些什么来让村民改变传统农业思想? 最后答案是让他们分享到知识农耕的红利。”想到这里,李华开始了第三次探索,寻找利用现代农业为村民们实现增收的途径。
2014年,李华带领团队成立农业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制”发动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经营运作。四年过去,已经有460名成员加入了李华的合作社,经营着1500亩土地。2018年合作社实现营业收入442万元,入社农户平均每户增加营业收入5万元。
如今的李华,除了每天走访照看合作社种植园,还开始重拾起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在品牌运营的道路上摸索着。
“农业经济的形态还有无限种可能,希望通过我的不懈探索,合作社能带动一方百姓,发展一方经济,实现我在农村创业的初衷。”李华说。
最年轻的副厂长:10年付出 带领团队奋勇向前

尽管已经从业十年,重庆瑞通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厂长程彬依然没有离开一线工作。对程彬来说,分析产品设计图,设计生产流程,排查生产故障带来的兴奋感大过连续几小时调试机床的枯燥感。“我很热爱这样的工作,用脑力和对机器的控制造出精细的零件。”4月25日,谈起自己的工作,程彬眉飞色舞。
近来,公司准备引进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生产线,为了让机器人一安装就立刻投产,程彬和他的工程师团队在安装前就开始摸索机器人语言。
“机器人使用的语言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而且编程逻辑和机床完全不一样。”高入门难度并没有阻止程彬对新事物的追求。在工厂里除了分析产品图、排查流程漏洞外,便是在办公室里“上网课”,从最基础的机器人语言开始步步摸索。到机器人正式交付安装,程彬手机和电脑里的网课大部分都打上了“完成”字样。
如今,4条机器人生产线在程彬和团队的努力下已经有条不紊地运行起来。过去耗费人力的重型零件加工搬运现在只需要对“调控器”输入几行代码,便能交由机器人独自完成。不仅产量增加了10%,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学习了才会了解机器人生产的精妙和便利,目前我们还需要通过更深入的学习探索,让机器人加工更复杂的零件。”面对已取得的进展,程彬谦虚道。
从4月复工复产进入高潮至今,每天8点进入工厂,在机器的轰隆声中高强度工作十二小时再趁着夜色归家就是程彬和厂里工人们的生活写照。前段时间,厂里突然出现成品良率不达标的情况,工人们找不出原因,还是程彬出马,在排查了诸多因素后,确认了根源。“刀具正常,机床内定点位置不对,导致了产品垂直度不够,停机修改一下继续生产,本机已出产品作废。”按照程彬的建议,机器很快恢复了正常。
谈起“五一”节的计划,程彬笑着说,疫情期间,公司积压了不少订单,这个劳动节,他会和工人们一起加班加点在劳动中度过。
护士中的铁汉:用担当践行誓言 不负新时代医者使命

提起护士,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年轻、细心的女性。但走进区人民医院ICU(重症医学科),一个“健壮”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他是陈飞,一位坚守在护理一线岗位的“铁汉”。
参加工作以来,陈飞始终勤学精医。“以前,很多人不知道还有‘男’护士”,在ICU做着护理工作,陈飞没少遭遇“尴尬”。但经过15年的护理临床生涯磨练,陈飞从腼腆的护理新兵成长为技术尖子,身怀“绝技”的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和同仁的信赖。
今年新春,疫情肆虐,在医院发出驰援湖北的号召后,陈飞第一时间响应、主动请缨,扛起了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的“重任”。
刚到目的地时,陈飞发现当地防护物资极度紧缺,甚至需要依靠社会捐赠医疗物资来维持工作。“为避免职业暴露,我们进入隔离病区前要戴好几层口罩,每个人的动作都必须小心翼翼。”为此,陈飞总是反复督促队员们做好防护训练,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把控,确保万无一失,“这是保证每一个队员都能平安‘战疫’的前提,我必须严格把关。” 陈飞说。
隔离病区的工作分外忙碌,加上人手短缺,平均一位援鄂队员就要负责9个病人,其中还包含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的重症患者。6小时的白班与12小时的夜班轮换,护理工作强度极高。此时,男护士的抗压能力和体能优势就凸显出来了。为患者发口服药、打开水、测量生命体征、输液……陈飞总是主动往自己身上揽更多的活。看似简单的护理工作,在隔离病区都变得不简单,“在重症医学科工作时就经常与时间赛跑,在这里也是一样的。”他早已习惯冲在最前面。
面对救治的患者,正如陈飞与队友在日记中写到:“虽然很累,但每当看到患者期待的眼神,感受到患者对我们的信赖,此时此刻,我们感觉自己就是他们的亲人!”把每一位患者当成亲人,陈飞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冲锋在一线的无畏精神,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医者的情怀和使命担当。
“70后”技术控:坚持技术攻坚 成就科研成果

“增加光学相位解调,可以有效提高探测的距离和精度。”4月26日,记者来到重庆黄桷树智能传感器研究院,才进门就听见田永超正在和团队成员进行“专业讨论”。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田永超因此将传感技术的革新看得无比重要。
曾经的光纤传感器,检测误差可控制在10米左右,“这样的范围还是太大,不够精确。”田永超坦言,虽然自己团队的技术已经是行业领先,但是精益求精是每一位“技术控”不变的追求。于是,田永超带领团队白天做实验,对比分析各种传感结果的比例。到了晚上,他就针对“疑难杂症”查阅资料解惑,与院内的队员商讨摸索,进行技术攻关。
经过不断的努力,田永超与团队先后开发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和压力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距离可达40千米,检测精度提高到了正负3米。
目前,这种光纤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燃气管线、热力管线、供水管线的安全泄漏监测中。“光电传感行业带给我不少成就感。”田永超自豪地说,“自己的成果能被应用于生活中,这远比获得成果更让人兴奋。”
2019年4月,河北任丘市天燃气公司考虑利用原有输油管线改建成输气管线,整条输送线路达220公里。如果改建成功,可极大缩减管线成本和架设工期,但管线是否存在泄漏点还是未知。“当我们团队接下这个任务时,也被这一问题困扰了很久。”田永超当即决定启动次高压天燃气管道泄漏监测的研发项目,利用DVS光纤震动技术探测管道漏点问题。
国际原有的DVS光纤探测仪仅能探测25公里以内的距离,无法精确定位泄漏点。田永超与同事们在改用单模光纤后,在探测方法上增加了光学相位解调的功能,使感知限度变为800微应变,成功准确地探测到泄漏点,降低了现场开挖难度。
从2013年从事光电传感研发至今,田永超长期致力于各种生化微系统、微能源器件、维纳器件、光纤传感器及分析系统等各类智能感知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工作。“一次次项目研究,让我们的技术一次次革新成熟。”厚积薄发,用来形容他和他的团队再准确不过。
作为一线科技工作者,田永超现在已有发明专利5个,制定了重庆地方的光纤光栅结构安全检查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等标准。“相信不远的将来,一定能为国家传感器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田永超信心满满。
孩子们的“校长妈妈”:以身作则树榜样 无私奉献精教育

“老师好!”“老师早上好!”4月28日,开学复课后璧山实验小学问好声一片。看着学生们文明知理的模样,校长傅静的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21年来,傅静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学生的关爱,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校长妈妈”。
“青白为人,文雅为志”是实验小学的校训,也是傅静的教育理念,“希望能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有气节、讲文明、有高雅情趣的人。”她说到了,也做到了。
育人不在于灌输,而在于点燃火焰。傅静知道,最好的教育要以身作则,时刻为学生们做出榜样。疫情期间,防疫卡点征集志愿者时她第一个报名,组织好学校线上学习后第一时间上岗值守;区人民医院血库告急,需要爱心人士义务献血时,她义无反顾到医院血库献血200毫升。“以德树人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在这方面,傅静用自己的言行给全校师生做了最好的表率。
学校有“雅行七礼”、诚信购物处、诚信书吧、青雅课程……这些也是经过傅静缜密思考后,带给学生们的系列实践活动。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生命教育等微课的精心策划、制作,傅静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
在傅静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承载着家庭的梦想和希望,既要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也要张扬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我希望这些新时代的接班人都能茁壮成长,这样才无愧于学生们的一声‘校长妈妈’。”
记者 马惠心 王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