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为了数据“好看”,多头重复派任务、要表格,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劳命伤神;脱贫攻坚冲刺阶段高估甚至乱估贫困户收入,“急脱贫”“撤摊子”;招商引资过程中把已经签订的项目甚至开工的项目在招商会上装模作样再签一遍,“做大”招商数字……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工作紧锣密鼓推进,加之疫情影响的叠加,改革发展任务繁重,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闹剧又有抬头之势。
形式主义为何屡禁不绝?细细想来,是一些地方干部政绩观扭曲,心浮气躁,价值观出现偏差所致。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唯上是从,善于耍自以为让领导满意的“小聪明”,落实领导指示不过夜,而碰到群众问题躲着走;还有的干部不靠工作实绩、群众感受检验工作成效,而是热衷于造“盆景”、堆材料、“巧”汇报、演线路。结果,自以为讨了领导的欢心,却冷了群众的期待,丢掉了让群众认可的“大智慧”。
正因如此,中央近日下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蠢事”二字,言语犀利、一针见血,表明了中央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群众更具满意度的鲜明导向。
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推进,这些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成色。工作成绩要让群众更满意,要害在于扭转干部的不当政绩观,抓手在于让群众参与评判。只有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导向,让群众参与对干部工作实绩的评判,干部眼光才能向下,干部作风才能踏实。
领导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此,“领导满意”其实和“群众满意”是一致的,任何一级的领导干部,在履职尽责的时候,只有让人民群众满意,才能让上级领导干部满意。反之,如果人民群众对其失望,不满意,一个称职的领导也绝不会忽略人民的声音,对这样的干部感到满意。
在此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少耍让领导满意的“小聪明” ,多些让群众认可的“大智慧”,让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真正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才能书写人民群众满意的历史答卷。
(谢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