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位于来凤街道场镇西南角的来凤丝厂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正紧张有序进行。再过4个多月,这处总占地面积50517平方米的棚户区将全面改造完成,焕发出新的生机,确保群众“忧居”变“宜居”。
“5、6、7、8号楼的外观已经改造完成,目前2号楼正在安装窗户。”来凤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沿着丝厂大门一路向前,几栋灰色楼房映入眼帘,昔日破旧的居民楼仿佛穿上了一件崭新的外衣。
来凤丝厂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6年至1993年,丝厂迎来了快速发展的8年。8年间,丝厂规模扩大,建职工宿舍楼6幢,改造1幢,建辅助用房(办公大楼、招待所、幼儿园、浴室)面积为3753平方米,职工总人数也达到1400余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行业竞争压力逐渐增加,1997年,丝厂宣告破产。
历经三十几年风霜,来凤丝厂片区内8栋住宅楼存在不同程度破损,基础设施条件差、安全隐患突出,成为典型的棚户区。经鉴定,1号、3号楼为D级危房,2号、4号、5号为C级危房,6号、7号、8号楼为B级房屋。
“积极推进来凤丝厂片区棚户区改造,对于进一步提升来凤街道场镇形象、改善群众宜居水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从2018年下半年起,由区住房城乡建委牵头,会同多部门组成调研组,多次对丝厂片区棚户区改造进行深入研究讨论。来凤街道前期也进行了细致摸排,全面摸清棚户区内居民住房、人口、面积、安置意愿等情况。同时,广泛宣传棚户区改造相关政策,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争取群众理解支持。
2019年1月,丝厂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为了契合来凤的韵味和气质,留住乡愁,房屋整体设计采用新中式,兼具地方文化特色,外形以灰色为主,简约又大气,从入户门头屋顶,到楼梯窗洞、阳台、空调位等,都独具设计感,处处给人以宁静、祥和、古朴之感。
“改造采取分类的方式实施,属D级危房的1、3号楼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其他属C级、B级危房的6栋楼采取加固改造方式进行整治。”来凤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丝厂片区棚户区改造过程中,配套的道路、水电、管网也将进行全面改造,并新增绿化景观、公厕、公共停车场等便民基础设施,整体提升丝厂片区居住环境。此外,除1、3号楼已采取货币化安置外,预计今年年底,其余6栋住宅楼的186户居民将全部回迁。
(记者 黄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