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两元钱见真情 40年守诚信
2020-06-05
来源: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两元钱能干什么?对于当今的物价来说,连吃一两小面都不够,但在40年前,两元钱可是一个学生一周的生活费。近日,一个历经40年、不忘归还两元钱的故事成为不少人谈论的佳话。

黄林是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5月27日,正在处理公务的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说是曾经的同学,叫徐沾元,双方互致问候,聊起了往事。

“还记得40年前我借了你两块钱吗?一直没机会还给你……”电话那头,徐沾元满是愧疚,而黄林也努力在记忆深处“搜索”着这两元钱的事。

徐沾元和黄林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同学,也是同乡。1980年,两人一同考入来凤中学,一天,徐沾元面带难色找到黄林。

“我的另一个同学遇到了困难,想托我来向你借两元钱,你能不能帮帮他。”徐沾元记得,40年前借钱时黄林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当时,黄林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只有10元,能拿出五分之一借给徐沾元,是因为黄林知道,徐沾元憨厚老实,他既然开口,那另一位同学一定是遇到了难事。

“那个年代接受的教育就是学雷锋、做好事,帮助同学渡难关也是应该的。”黄林回忆。

整天忙于学习,借钱的事情黄林很快就淡忘了,并没追问。而徐沾元的同学也因为家庭条件贫困,一直没有能力还这两元钱。

高中毕业后,徐沾元和黄林都各自为了生活打拼,徐沾元进入璧山缫丝厂当上了工人,黄林则考到县城的一个单位,在通讯条件不发达的年代,两人逐渐失去了联系。

丝厂破产后,徐沾元一直在来凤的企业打工,生活并不富裕。期间,他也曾找过黄林,但由于交际圈小,一直没打听到,这两元钱,也成为徐沾元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

前几天,徐沾元和一位外地返璧的同学一同吃饭,终于找到了黄林的联系方式,两人互加微信后,徐沾元第一件事就在微信里发了两百元给黄林。

“黄林好同学,请务必收下,这样我才能释怀,不然心里内疚。”徐沾元告诉记者,当初钱是自己出面借的,没能及时还,他始终觉得过意不去。

“沾元,如果你一定要还我,就还两元钱,作为我们同学友谊的见证。”这两百元,黄林说什么也不肯收,他也万万没想到,当初的小事,能让徐沾元记这么久。

在百般推辞下,徐沾元只能发两元钱,看到黄林收下,他才终于释怀。

“借两元钱,跨越40年时空,记住了,就是人性的光辉,还钱弥补了,就是完善完美自己的人品。文明社会需要这样的光辉普照和人品完善。”

“当年的雪中送炭,同学一直记挂在心上,40年了也不忘归还,这么遵守承诺,真的很难得。”

“这个故事真的很感人。现在可能没有人愿意节衣缩食借钱给别人了吧,这样纯真的情感真的是可遇不可求”……黄林把这个两元钱的故事发到了微信群,立马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小事中见诚信,大家争相为这种美德点赞。

记者手记:

借钱时看人心,还钱时看人品。两元钱虽不多,但跨越40年还能践诺还钱,经过时间的检验,这份诚信显得尤为珍贵。诚信,是每个公民都应该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元钱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当今中国,需要这样守信、践诺的人。自古以来国人都崇尚诚信,这个故事其实更像一面镜子,提醒我们检视自己,是否做到了诚实守信。

(记者 黄瑞)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bs_bj09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