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叮咚!叮叮咚!……5月6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大兴镇丹凤场一铁匠铺便传来阵阵铿锵有力的打铁声,清脆悦耳。一块通红的铁条放在铁砧上,随着锤声叮咚响起,火星四溅,原本灰暗的环境变得炙热、明亮……蔡光伟正专心致志地为乡亲们定制务农工具。
说起蔡光伟,那可是远近闻名的打铁艺人。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学个手艺能很大程度上减轻家庭负担,于是,蔡光伟闲暇之余就跟着哥哥学起了打铁,从16岁开始,这一干就是30多年。
对于坚守了一辈子的手艺,蔡光伟甚是热爱,用他的话来说,心里真正把打铁当作了一门手艺、一门营生。在日复一日的千锤百炼中,蔡光伟练就了一身炉火纯青的打铁技艺。生火、煅烧、锻打、铸形、淬火、回火、打磨……近十余道工序,蔡光伟仅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将一个铁块锻造成了一把锋利的菜刀。
谚语说,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一个16岁的少年显然是难以独身对抗这人生三苦中的第一苦,好在蔡光伟的哥哥对他关爱有加。刚开始学打铁的时候,最苦最累的活儿都是哥哥来完成。在哥哥的照顾下,蔡光伟上手很快,学起打铁自然轻松很多。
蔡光伟能吃苦,有股钻劲和韧劲,在道具制作方面有所创新,他制作的各种工具质量过硬、造型美观、经久耐用,获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和赞誉,闻名方圆百里,成为了集市上的抢手货。然而风光一时的蔡光伟怎么也想象不到,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更多人开始选择价格更为便宜、购买更为方便的工业制品,手工铸造的农具竟然会变得鲜有问津。
“打铁是个又脏又累的苦力活儿,年轻人都知道这行既辛苦又不挣钱,不愿意学这门手艺,锻打手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谈起这个行业,蔡光伟放不下的不仅是即将拆迁的店铺,更是这门即将失传的手艺。
(记者 张国帅 实习记者 胡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