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完善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11月5日,正兴镇大面坡村建卡贫困户陈沛友笑着说,多亏袁队长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改变了大家的生活。
陈沛友口中的袁队长是区水利局干部袁成秀,2018年7月,袁成秀被安排到正兴镇大面坡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2019年3月,因市里统一增派第一书记,袁成秀调整为驻村工作队副队长。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袁成秀坚守初心、殚精竭虑、用情用心、以新担当新作为,使大面坡村的扶贫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
凝心聚力 加强党支部建设
袁成秀深知,脱贫攻坚,首先必须要强化党建的引领作用。但由于业务工作多且繁杂,村干部人手又不够,村里的党建工作滞后。袁成秀下决心,村里的党建工作一定要规范,要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
为此,袁成秀坚持每会必讲党建,在她的努力下,村里的“三会一课”制度慢慢规范了起来,党员们的学习逐渐抓了起来,党的政策理论入脑入心。
一些残疾的、年龄过大的党员不能来开会,袁成秀就亲自上门为他们讲理论讲政策。袁成秀还组织村支两委在节假日看望慰问困难党员,慢慢地,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党员们的精气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党建的引领作用逐步凸显。
用情扶贫 当群众的知心人
到了大面坡村后,袁成秀一刻也不敢耽误,她知道农村的工作不同于机关,要想熟悉掌握情况,就必须经常下村进社、入户走访。
大面坡村面积约5.2平方公里,山多坡长,为了解决“路盲”问题,袁成秀和队友们绘制了脱贫攻坚作战地图,不仅能够快速直观地找到每家每户住址、掌握贫困户信息,也方便采取措施精准帮扶。
经过大量的摸排走访,袁成秀发现,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才是脱贫的关键,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才能帮助困难群众真脱贫、脱真贫。
贫困户官萍,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勤奋能干,家里虽谈不上富裕,但是日子过得有滋有味。2014年,官萍丈夫不幸患癌症,对她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很长一段时间里,官萍都生活在痛苦之中,更加严重的是,家里主要劳动力突然倒下,没有了经济收入,生活顿时陷入困顿,不得已申请成为贫困户。
袁成秀知道后,经常主动上门与官萍拉家常,帮她做家务,成了官萍最信任的“亲人”。袁成秀不但经常开导她,还一有机会就向她宣传党的各项好政策,鼓励她重拾信心、自力更生,慢慢地官萍发生了变化。
袁成秀不仅帮助官萍重燃了生活的信心,还帮助她申请了产业扶贫资金。现在,官萍种植了10亩草皮,主动要求退出低保,生活已经得到了根本性好转。
“大面坡村集体没有收入,是典型的空壳村,要壮大集体经济,必须发展产业。”袁成秀和队员们经过深入调查,逐步确立了蔬菜产业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他们向区里相关部门争取到了蔬菜钢架大棚8000平方米、蔬菜瓜果架25亩、土壤培肥改良190亩、绿色防控130亩,重点培育了5家蔬菜企业,使村里的蔬菜产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袁成秀和队员们还响应区里的号召,充分利用区里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大力在村里发展清水养鱼产业,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余元,彻底打破了大面坡村空壳村的历史。
记者手记 〉〉〉
袁成秀放弃机关优越的工作环境,全身心投入正兴镇大面坡村脱贫攻坚第一线。为做到精准扶贫,她真抓实干,走遍全村各个角落,一丝不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群众,用情用心开展扶贫工作。
正因为她争当群众的知心人,使扶智、扶志工作得到群众认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大面坡村各项社会事务得以全面发展,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群众得到实惠,党的基层堡垒更加夯实。
广大扶贫干部都应该像袁成秀一样,只有真正走下去,俯下身子,才能扶真贫,真扶贫,让扶贫的光芒照亮每个角落,携手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记者 陈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