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文琴正在接治患儿
在区第二人民医院的儿科病房里,每天带小孩来看病的家长络绎不绝。在这条从早排到晚的“就医长龙”前,有一位面带笑容、宽以待人的“医生妈妈”在为患儿们听诊、开处方、写病历,在伏案工作的间隙里,她不时转过头来与患儿们聊天、逗趣,看着生病的孩子被医生逗笑,家长们因担忧而紧皱的眉头也舒展了不少。
这位“医生妈妈”就是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主任赵文琴。24年来,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担当,始终秉承“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听诉求、看病情、定方案、解病痛,用精湛的医术,赤诚的爱心,守护着这一方孩童的生命健康,成为父老乡亲心中的白衣天使。
“1995年,我刚到大兴镇卫生院工作,那时卫生院能够诊治一些常见的成年人病症,但对于儿科,大家都束手无策,只好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城区接受治疗。”两年的卫生院工作经历,让赵文琴暗暗下定了要当一名儿科医生、尽其所能救治一方患儿的决心。
1997年,赵文琴调到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工作,每天像海绵一样利用不多的休息时间汲取着各类型的儿科知识,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类儿科讲座和年会,主动申请到重医儿童医院进修学习。在赵文琴的努力下,区第二人民医院也成为了璧南片区唯一一个设有儿童专科的医院,让璧南片区的患儿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医的心愿。
“让璧南片区的患儿就近就医是我的初心,守护乡镇患儿的健康就是我的使命。”赵文琴告诉记者。
在医院,儿科经常是比较繁忙的科室,作为儿科主任,赵文琴基本没有节假日。“平均每天的接诊量在80人次以上,现在的冬季是孩子感冒发烧的高发期,一天的接诊量能达到100人次。”赵文琴介绍,她每天要往返于门诊和住院部之间。这些患儿中,近的有来自来凤街道的,最远的有来自三合镇的,为了让患儿能够早日病愈回家,她每天都会到住院部挨个问询一遍患儿的病情。
对于自己曾经医治过的患儿,赵文琴都能留下深刻印象,等到第二次、第三次接诊时,赵文琴甚至还能喊出患儿们的乳名。为了让家长们少跑路,赵文琴还把自己的私人电话留给大家。下班后,她随时能够接听患儿家长打来的电话,了解患儿的最新情况。虽然这让赵文琴更忙了,但她却乐在其中。
“当儿科医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赵文琴告诉记者,现在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街上,都有相熟的“忘年交”和她打招呼,叫她一声“赵阿姨”,更熟一些的孩子甚至还惦记着用自己的零花钱给“赵阿姨”买糖吃。
仁者不只医人,更医心。赵文琴就是这么一位既医人也医心的儿科医生。多年来,赵文琴曾先后获得过“璧山区人民健康卫士”“璧山区首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重庆市首届优秀医师”等荣誉,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用真情守护着群众的健康。
记者手记 〉〉〉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无以为医。医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要当好一名医生,往往需要德才兼备,而对于医者本人来说,爱患如亲的仁心比精湛的医术更难能可贵。赵文琴作为一位从事医务工作的党员,正是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所以才能在“仁德之医,圣人之术”的道路上不断追求着,在一次次的救死扶伤中,体会到别人无法体会的幸福和满足。
(记者 朱泓月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