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牢守生态发展底线 走出璧山“双赢”路径
2018-04-13
来源:璧山电视台

【导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定的调子。遵循这一理念,璧山精心调试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尽最大可能维持两者间精细平衡,力求化解“快速城市化与宜居、快速工业化与环境保护、城乡发展失衡”三个矛盾,走出美丽与发展的“双赢”路径。

【正文】世界魅力城市离不开生态和文化这两个特质。璧山倾力建设重庆的生态宜居区,打造主城人群“蛙跳”出城首先地。秉持“道法自然”理念,精心雕琢自然人文景观,切实做到“山在城中留、水在城里游”,留住自然本地;坚持老城区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增加开敞空间,规划每平方公里预留100亩建生态停车场,给城市“留白”;建设“秀美”绿城,建成30个城市公园,城市公共绿地超过190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植物品种超过2800种,立体绿化累计达到25万平方米;建设“活力水城”,海绵城市试点从纸面落到地面,城区水面比例提高到10.6%,人均水面面积达到10.2平方米,溪道密度超过3.3公里/平方公里,“一河六湖十八湿地”构架日渐成型;建设“文化古城”,细致刻画璧山千年历史文脉,保护和恢复建设23万平方米古建筑。

【正文】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站不直、走不远。璧山倾力建设重庆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以改革创新催生绿色经济“新动力”。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注重发展动力的转化和重塑,“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89.1%;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全区R&D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8%,高新技术企业达106家;保持对污染“零容忍”,采取“行业限制+区域限制”方式,形成23类限入项目“严控清单”;持续开展“三高两违”集中整治,累计关闭、搬迁污染企业741家,拆除违法建筑64.9万平方米,单位GDP能耗下降16.5%。

【正文】乡村振兴,更绿色是方向。璧山倾力建设重庆的乡村振兴先行区,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扭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大目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激发农村活力;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都市特色效益农业,璧北10万亩蔬菜基地、璧南10万亩苗木基地、璧西10万亩水果基地不断升级,成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持续推进“五大环保行动”,创建市级生态镇街12个,国家级绿色示范村庄5个,市级生态村(社区)113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村改水改厕、垃圾收运体系、污水处理设施等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1.2%,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38个镇街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1.2%。

【正文】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永远是璧山发展的“底色”。今后,璧山将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有效地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发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全市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先行区,为重庆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作出新贡献。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bs_bj11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