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春末夏初,驱车从成渝高速丁家下道口,来到丁家街道。入场口干净整洁,“文化石”精美厚重,路边五颜六色的“迎宾花”竞相开放;穿过熙熙攘攘的场镇大街,绿植苍翠挺拔,车辆有序停靠;水缸、瓦罐、石墨等老物件随处可见,让人想起故乡的味道……是什么让丁家街道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美丽蝶变?下面就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去看一看。
【正文】“思路决定出路,没想好之前不能蛮干,没有调查研究更加没有发言权。”一年前,丁家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开始密集走访调研,足迹遍布了丁家19个村居和每一条大街小巷,认真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建议,反思查找丁家“脏乱差”问题原由和解决办法。
【正文】经过数月走访调研,丁家街道党工委决定将2018年确定为“城乡环境整治提升年”,按照“生态+文化”思路,从场镇卫生、交通秩序、农村垃圾治理、道路绿化等方面入手,狠抓城乡环境整治,通过修建生态停车场、摆放具有乡愁记忆的老物件、打造“微客厅”等方式,提升场镇形象,实现丁家蝶变。
【正文】“出入场口关乎第一印象,最为关键、尤为重要。”丁家街道决定先从成渝高速公路丁家下道口开始,对各个出入场口进行景观改造。
【正文】从成渝高速公路丁家下道口刚一下道,一条通透大气、鲜花环绕、树木挺拔、石头景观搭配的下道口景观美丽绽现,为南来北往的人们留下了“美丽丁家”的第一印象。
【正文】同时,丁家街道党工委还号召丁家本土企业家们为家乡建设出力。目前,丁家至正兴、丁家至马坊、丁家至来凤、丁家至健龙、丁家至广普三合等出入场口的景观改造项目正有序推进。
【正文】针对场镇内道路的肠梗阻问题,整治小组果断组织采取有效措施成功拆除盘踞在丁健路、惠民大道、苗木大道3条骨干道路交汇处多年的苗木林,争取九永高速施工方帮助进行了油化改造,驶往健龙、广普、三合的车辆从此畅达;对损毁的丁家中学人行道、丁凤路人行道采用黑红相间的斜竹席图案进行了重新铺设,既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又增添城市风景。
【正文】为解决场镇停车难问题。在经过走访调研后,丁家街道决定在老成渝公路和惠民大道各修建一个小型车辆生态停车场,在场镇周边再修建一个货运车辆生态停车场。
【正文】这三个停车场,均按照生态停车场模式打造,车场周边植树种草,设置微景观小品、文化形象石、指示路牌,安装照明路灯、监控摄像头,还申报规划了充电桩,俨然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生态停车场。
【正文】丁家街道与区公安局交巡警支队联合行动,增加巡逻人员和频次,有效管控车辆乱停乱放;对两轮、三轮摩托车重新指定停车区域,强制办理保险,严格监督巡查;同时,协调辖区单位开放办公院落供市民免费停车,还给群众一个宽敞、整洁的街面公共空间。
【正文】“最美不过家乡,难忘莫过乡愁。”要让人们记住丁家,让人看到后就想到家乡的味道,就要引进老物件,打造一批场镇微景观,实现“生态+文化”的融合。
【正文】丁家街道向各村社发出寻找捐赠老物件的倡议,得到群众的积极支持,仅一周时间就收集到石水缸、石磨、对窝、风车等各类老物件数百件。
【正文】在丁家的街头巷尾,这一个个具有家乡味道的老物件,搭配上绿色的水生植物,被看似不经意地点缀放置在大街上、小巷里、绿化带、花台边,既提升了城市品位,又让人们喜闻乐见。
【正文】“文化需要沉淀,文明需要创造。”下一步,丁家街道还将深挖当地历史故事、人文名家,择其精华镌刻在石头上,让群众找回失去的记忆,恒久流传。同时,借鉴长寿的寿文化,福禄的福文化,培育丁家的家文化景观,将高尚的家风延续,诲人的家训传承,正风的家规延续,育人的家教升华,潜移默化实现美丽丁家的文明升级版,最终将丁家建成“和美之城”。
【正文】丁家街道的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才刚刚开始,将继续按照 “一线工作法”的要求,认真学习借鉴璧山城区的经典之作、细节之处,持之以恒地把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抓下去,早日改变人们对丁家的不变印象,以优美的宜居环境让丁家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