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果将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城市文脉就是他的基因。当发展进入现代化与城市化浪潮并变得趋同化的时候,城市该如何保持、彰显、融合千年文化的秉性。在璧山,你会找到属于这个城市的答案。“厚德崇文、儒雅大气”。在经历1200多年历史的沉淀后,文庙、汉代画像石棺、何氏百岁牌坊、状元桥等令人骄傲的历史文化,在璧山这座城市得到传承和再现……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建筑刻入城市基因,如今更凝聚着新的时代精神。
【正文】“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飞檐花格窗。”在璧山,一砖一瓦、一河一桥,都巧妙融入了传统建筑的精髓,是历史文脉的延续。觉院夜雨、东林晓钟、圣灯普照、茅莱仙境、凉伞云遮、金剑晴雪、虎峰马迹、石泉凝脂,这些让历代文人骚客为之陶醉的璧山古八景,借以璧山八景图,在秀湖公园得以全部再现,彰显璧山山川秀丽。
【正文】中国历代文状元不过五百余人,璧山独占其二,“双状元、十翰林”的儒林盛况,在状元桥、翰林院的恢宏雅致中,书写着璧山人千年的情愫与骄傲。而在城市的诸多角落里,“浪迹”街头的古石缸、花草茂盛的小湿地、生态净水的跌水坝……深深攫住市民视线的是浓郁古朴的中国风。亭台楼阁、马头墙、砖雕等元素还原古典建筑的重要特色,中式六角亭、廊桥等构成园中景,成为了市民饱览美景的绝佳去处。
【正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 对璧山而言,最初的记忆要追溯到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元和郡县图志》(806年)载:“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今茅莱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县,因山为名。”此后的1200多年间,璧山曾三度兴废,数次易域,但从未放弃属于她的历史坐标。近几年来,璧山人用23万平方米仿古建筑,恢复和重建了众多标志性建筑,修复千年文脉,重拾这些珍贵记忆。
【正文】千年文化、绿色生态、全域旅游……带来非同寻常的感受和震撼,也赋予了璧山文化旅游新符号、新概念。南门唐城,当你在这里对月小酌,低吟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半醉半醒之间,仿佛梦回唐朝。这里,正是1200多年前,璧山置县时的县衙所在地。千年前的此地,或许也曾有人月下独酌,诗意盎然。
【正文】观音塘湿地公园状元桥,当你在这里休闲漫步时,在红柱祥云流苏之间,可以体会到冯时行、蒲国宝两位宋朝状元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时的欢庆景象。
【正文】秀湖公园,当你在天子桥上驻足,看那桥拱连同水中倒影合为一圆寓意的日月同辉时,仍可遥想当年建文帝朱允炆隐居璧山时的心境。
【正文】唐、宋、元、明、清,1200余载悠悠岁月,数之不尽的历史文脉,就这样被璧山人铭记,独具匠心地融入一座座城市地标建筑之中,在23万平方米仿古建筑的浩瀚书页间,为尘封的历史注入鲜活的色彩。
【正文】诗情画意不一定在远方。当你置身于璧山这座小城,不仅能纵览自然山水,更能品鉴千年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