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面子”美,又要“里子”实。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的精神文明,既传承古朴乡间民风,又融入现代文明风尚,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乡风文明建设,就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区以乡风文明为切入口,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打造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同时充分发挥乡规民约在新时代的乡治功能,为老百姓营造了有普遍认同感、强烈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助力乡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正文】花开山坡上,风车随风动,游客游走在白墙灰瓦、绿道之中,犹如一幅淡彩水墨画,这是福禄镇斑竹村“福文化”基地的美丽图景。
【正文】古朴的“迎福门”,别致的“福”字水车,生动的新二十四孝彩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福禄镇斑竹村通过构建乡村文化符号,厚植文明乡风,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游人源源不断的到来,也让附近的村民们喜出望外。
【正文】乡土文化,曾一度被视为落后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要把乡村建设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之时,就必须得正视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正文】正是如此,近年来我区正着力构建“一村一品”的格局,以“扬弃”的态度继承与发展优秀乡土文化,并努力创新探索,与产业发展、强村富民紧密结合,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村一品”逐渐成为乡村独有的特色标记。
【正文】“最美不过家乡,难忘莫过乡愁。”璧山发展农旅融合,留住乡愁记忆。
【正文】在七塘镇喜观昆虫王国科普教育基地,昆虫馆、蚂蚁广场、蝶梦空间、农耕印象、荷塘人家等多个主题景点,游人参与种菜摘果等农耕亲子体验活动,让人感觉既新鲜又有趣。
【正文】把石磨做成茶台,把磨盖做成石凳,并在水缸和碓窝里种上荷花、睡莲,猪槽里种满铜钱草。这一个个具有家乡味道的老物件,搭配上绿色的水生植物,被看似不经意地点缀放置于丁家街道的大街上、小巷里、绿化带、花台边,既提升了城市品位,又让人们喜闻乐见,就像看到了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农村老家。
【正文】同时,深挖的丁家历史故事、人文名家、家训家规,传家风育文明,择其精华镌刻在石头上,让群众找回失去的记忆,恒久流传。市民们在茶余饭后,休闲散步之余,看到这样的家规家训,总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正文】农耕体验、民俗文化、老物件做成的场镇微景观……璧山大力实施农旅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完善一批景色美、配套全、功能齐的乡村旅游景点,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又记住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