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璧山 做活生态“水文章” 扮靓宜居“幸福城”
2022-09-19
来源:

大路街道三江水库,水面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

璧南河穿城而过

俯瞰璧南河八塘段

游客在三合镇沙坤井生态湿地公园里观赏睡莲

  记者 覃雪 巫秋云 文/图

  秋高气爽,行走在璧南河畔,鱼儿在清澈的河中畅游;走进枫香湖儿童公园,各类水生植物摇曳生姿;漫步于秀湖公园亲水步道,一片滨水绿地空间让人放慢脚步……如今,徜徉于小城璧山,宛若欣赏一幅“以绿为底、以水为脉”的丹青水墨画。

  璧山位于重庆主城以西,辖区无过境河流和外来水源,主要河流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和72条支流溪河组成了区内的地表水系格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556立方米,属缺水地区。

  如何攻克缺水难题?璧山人从“水”入手破题。近年来,我区着力破解缺水瓶颈,打出组合拳,统筹开展治水、管水、节水、兴水等工作,以璧南河治理为推手拉开“幸福河”建设大幕,经过匠心治理和深化改革,绿水青山释放出蓬勃活力。

  深化水利改革

  “幸福河”滋养百姓美好生活

  “之前璧南河的水都是黑的,还很臭,每次经过都恨不得绕路,现在水变清亮了,大家都喜欢饭后来散散步。”住在璧南河河畔的市民赵有琴提起璧南河的变化感慨万千。

  昔日的“臭水河”如何摇身一变成为老百姓口中的“幸福河”?这离不开我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生态之城、儒雅之城、活力之城、一生之城”这一目标,不断探索建设“幸福河”的实践。

  面临区域缺水的发展瓶颈,自2010年起,璧山就把水利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来抓,把治水作为营造发展环境的基础。

  按照这一发展理念,璧山制定了“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水”的治水措施。在治污方面,我区先从对河水及水源造成“伤害”的污染源治起,先后关停741家污染企业和500余家有污染的养殖场,堵住了污染源。

  在河流治理中,我区坚持沿璧南河岸退让48米作为保护范围,按照“河内清淤、河外截污、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科学治河举措,在修建防洪堤的同时,也对璧南河进行了清淤疏浚、对河岸进行绿化美化的生态修复。如今,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拓宽加固、两岸绿化而形成的生态型河流风景线长50余公里。

  水资源缺乏曾是璧山建设“幸福河”中最大的“痛点”,因而,璧山把治水放到了首要的地位。在治水过程中,我区首先加快水利设施的建设,把有限的水资源留在璧山。五年来,我区扩建1座中型水库,新建12座小型水库。除此之外,还整治扩容了2800口山坪塘,新增蓄水能力近6000万立方米。

  在开辟水资源的同时,我区还在节水、综合用水上挖潜力。全面改造城区4.2万户居民用水“一户一表”的同时,也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节水型单位创建工作,共创建233个节水型单位。升级改造全区供水管网也是节水的重要工程,管网漏损率降低了11.77%。通过中水的循环利用、节水措施的落实等,目前,我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城市环境用水等得到了保证。

  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下,除璧南河外,璧北河和梅江河也从“臭水河”变成利民惠民的“幸福河”,成为了璧山人茶余饭后的好去处。而随着长征渠引水工程的提前谋划和渝西水资源配置璧山段工程、璧山城市新区水厂扩建工程的建设,璧山当前和远期供水不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河一档”精准施策

  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巡河不是溜河,不能走过场,就是要查找河流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所有问题都整改后,河水自然就清了。”八塘镇党委书记刘刚是璧北河八塘段的镇级河长,至少一周一次的巡河工作已经成为他的责任。

  9月13日一大早,刘刚来到璧北河凳子平河段实地察看流域水体、河流日常保洁和沿岸环境综合治理等情况,听取有关科室和村(居)关于河道堤防管护、水污染防治等“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的汇报。

  目前,34名在职区级领导分别任34条区级河流河长,全区69个区级部门作为区级河流牵头单位,15个镇街122名镇级河长、166名村级河长协同推进水污染防治与河长制工作,用心用力守护大小河流。

  “无论是璧南河等重点河流,还是璧北河和梅江河等重要支流,就算只是百姓门前的小河小溪,在璧山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专属管家’。”区生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除此之外,全区河流已全部建立“一河一档”,精准实施“一河一策”,每条河流都有了自己的“户口本”。

  在河湖长制工作中,我区坚持区、部门镇街、村社三级河长联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总河长,35名区级领导分别任35条主要支流和95座水库的河库长,73个区级部门主要负责人、15个镇街党政主要负责人、384名村级河长协同推进水污染防治与河湖长效监管。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区各级河长开展巡河13985次,巡河完成率120.37%,上报问题1635个,已办结1585个。

  为高标准构建河长“树状图”责任体系,我区还将河长向下延伸,并建立了湖长、库长、塘长、泵长、口长、点长等制度,压实防治责任,把区领导、部门镇街和村社共计3200余名干部点对点“绑定”到全区1.5万多个污染点源上,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链。

  为了让护河更有力有效,我区还着力加大河湖联合执法力度,开通河湖水质环保投诉热线,并在区级媒体定期公布河流水质,接受群众监督。对污水偷排直排乱排查处情况每个月在河长工作例会上视频集中曝光并派发限期整改交办单,督促其及时整改到位。

  随着各项工作有序实施,2021年,全区48个重点监测断面、35条主次河流已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其中璧南、璧北、梅江3条主要河流稳定达到Ⅲ类水质,32条次级河流达到Ⅳ类或Ⅲ类以上水质,辖区水系开启“一键美颜”。

  今年,我区还喜获国务院2021年度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激励区县,获得中央激励资金1000万元,成为全市唯一上榜区县。该笔专项资金将用于全区大小河流的水污染防治、面源污染治理以及河长智慧系统维护、生态补偿等。

  精准治河、科学治河、长效管河,璧山在推动河长制从“整治”向“长治”转变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建设“幸福河”的有效路径。

  以“水”兴城

  实现生态绿色发展

  “幸福河”建设让璧山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在2017年中国首届“最美家乡河”评选中,璧南河成为10条“最美家乡河”之一,也是当年重庆市唯一入选的河流。2021年区水利局也被水利部表彰为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先进集体,我区还荣获国务院2021年度河长制湖长制激励。

  而随着“幸福河”的建设不断推进,璧山已拿到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等20张国字号的名片。

  在城市快速发展中,璧山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同步发展。在城市扩张中,我区坚持“遇沟不填、遇水架桥、水系保护优先”的原则,做到了大水体建水生态主题公园、小水体现原貌。同时,大河沟不覆盖,小河沟建湿地,水体连通现清流,使城市建设实现了山与水、水与城、城与人的和谐共生,以水的“灵气”,彰显出城市的“神气”,滋润了老百姓的“福气”。

  “我们璧山大大小小的公园不仅漂亮还有不同的主题,吸引了好多外地人来逛公园、吃美食,巴适得很!”提起璧山各大公园,土生土长的老璧山人李奇自豪不已。

  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宜居的生态之城、公园之城是新时代治水兴水带给璧山人最美好、最和谐的家园。城区内观音塘湿地公园、秀湖湿地公园、古道湾公园等星罗棋布,大小水生态湿地公园多达36个,璧山正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之城、生态之城、亲水宜居之地。

  生态绿色经济为主的高质量发展,是水给璧山人带来的振兴动力。在治水兴水过程中,璧山的经济实现了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其国家级高新区已建成30余平方公里,入驻科技型企业1400多家,2021年璧山GDP增速达10.4%,居全市第一。

  如今,人水和谐的新蓝图已在璧山遍地展开,一幅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宜居之美的时代画卷尽收眼底。在水光潋滟中,山峦似锦、江河如画,赋予璧山这座绿城更多色彩。


【打印正文】
责任编辑:syz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璧山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璧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璧山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推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战‘疫’一线党旗红”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要闻 深度 评论 报告 景点 美食 攻略 政务 直播 专题 形象 产业 文卫 微信 微博 APP 图库 璧山新闻 璧山报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丨 关于我们 丨 广告服务 丨 意见反馈
璧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bsw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