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述】
为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璧山区委、区政府十年一以贯之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健康环境建设,全力打造园林绿化城市。公园之城、生态停车场、立体绿化等绿色工程逐步建成,绿城、水城、古城、一生之城建设持续开展,一座“深绿”之城成为民众健康生活的“福地”。
一、工作背景
璧山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大都市区、重庆西部,东连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南界江津区,西临永川区、大足区,北靠铜梁区、合川区、北碚区。唐至德二年设立建制,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玉”而得名。以前提及璧山,很多人脑海里会蹦出“西部鞋都”一词。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初期,璧山小制鞋、小摩配、小作坊处处“开花”,其中不少是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野蛮”生长导致空气污浊、臭水横流,贯穿城区的璧南河水质呈劣V类,城市生态环境不断退化;城市生态产品供给不足,2009年,城区只有2个公园,城市绿地、人均绿地不足;城市建设破坏自然山水格局,文化风貌特色不足,未展现本地特色文化。
近年来,璧山区不断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按照“深绿城市”标准坚持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尊重天、尊重地、尊重人”,体现“崇尚自然、留住乡愁”的天然美,注重城与山的融合,山与水的映衬,水与林的依托,呈现出亦城亦村、灵动静谧的自然美景。一大批优质公园应运而生,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供了强而有力的载体。城市公园绿地面积2311.79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6.8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6.3%,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的城市公园成为璧山的亮丽名片。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民生公益属性,公园建设全速推进
以“市民15分钟通勤半径可达公园广场”为原则,科学规划,精心布局,品质建设,从老城区原有的大成广场、电视塔公园、烈士陵园3个公园广场基础上,相继建成投用了南河公园、观音塘湿地公园、秀湖公园、登云公园、东岳体育公园、秀湖汽车露营公园、枫香湖儿童公园等,每年新增公园广场4个以上。目前璧山城区拥有大小公园37个,星罗棋布,镶嵌在130公里的绿色廊道中,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健身场所。
(二)坚持集约节约,彰显可持续理念
公园建设“依山就势”,加强城市山水格局的保护和利用,尽可能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合理造坡塑形,适度减少高大乔木、中层和低层地被植物的栽植密度,并切实控制超大规格苗木栽植和古桩、丛生、名贵树木栽植。推广中、小公园集约、节约建设新模式,提高自主规划、设计、建设水平。降低绿化景观维护成本,实现水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建成鲜草花基地和苗圃基地4个,储备公园建设用苗,以及日常用鲜草花和补植补栽所需苗木。
(三)以水为脉 打造人水和谐的公园之城
璧山区境内无大江大河,属于典型的丘陵缺水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4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560立方米。因为缺水,璧山人更加重视治水兴水。近些年来,璧山区以水为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大景区、大森林、大公园、大水系”城市建设构架,着力打造人水和谐的公园之城。

璧山区南河公园一角

璧山区秀湖公园一角

璧山区观音塘湿地公园一角
(四) 主题多元化,打造更具识别度的“公园之城”
“公园+露营”:2018年3月建成投用秀湖汽车露营公园,内设小车停车区、大巴车停车区、帐篷露营区、房车露营区、儿童游乐区、烧烤区六大功能区,并配建综合服务设施,提供餐饮、房车租赁、帐篷、电烧烤架、淋浴、充电桩等服务功能,可满足市民旅途休息及多样化的休闲露营需求。游客可居“途中之家”、品山水之美、享浪漫之情、感穿越之奇。
“公园+休闲”:在各公园内修建休闲亭111个,公园周边建有生态停车场11个、停车位近1000个,道路沿途布局休闲椅、弧形躺椅、联桌椅、躺椅等共834套,并设有书画廊、观景瀑布等。精雕细琢的凉亭、廊桥,兼具艺术性、实用性的休闲桌椅,打造服务民生的城市“微客厅”,方便市民休闲游玩。
“公园+避险”:公园配套建设水、电、通讯、停车、公厕等基础设施,设置清晰的标志标识,发挥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功能,作为市民应急避险场所。

青杠街道生态公园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健身、观景的好去处。

大路街道三担湖公园“花海”绽放,市民在此畅游。

七塘镇利用小湿地打造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散步好去处。
(五)发展“旅游+产业”体系 打造旅游“公园之城”
“公园+旅游”:“公园之城”是璧山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亮点之一。璧山区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策划推出50个旅游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完善“全域景区”旅游配套设施,满足居民和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多方面综合需求,方便更多居民和游客畅游璧山。

璧山区露营公园一角

璧山秀湖水街一角
(六)内外兼修,努力建设魅力“公园之城”
“公园+文化”:璧山区致力于历史文脉修复、历史文化故事挖掘整理。以巴渝文化为背景,在观音塘公园内铺放刻有璧山历史文脉的文化景观石3000余块,融入“璧山古八景”、历史画廊、虎峰楼等园林仿古建筑60余座、近4万平方米,并搭建百姓大舞台、读书台等,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枫香湖儿童公园在1100米长的耕读大街和耕读巷子里,设置了“耕读”场景墙,以壁画的形式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借助体现农耕文化元素的粮仓式小卖部和风车、犁头等农具实物展示农耕文化场景,充分彰显了璧山地域文化特色。公园内还布局了以书院文化为主题的枫香里古建群,复建了当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音乐院等几大学府的建筑景观,再现了当时璧山县城的文墨荟萃和风云际会。

璧山区枫香湖儿童公园一角

璧山区枫香湖儿童公园一角
(七) 文体结合,努力建设健康“公园之城”
“公园+体育”:东岳体育公园是璧山区首个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体育公园,将体育健身场地和生态园林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东岳体育公园致力打造公园+体育模式,充分体现了生态与健身融为一体的建设理念,在这里游客既可以健身休闲也可以拥抱绿色、享受生态,做到健身赏景两不误。园内布局11个运动区,包括乒乓球台、五人制足球场、气排球场等各类体育设施及300余件户外健身器材,总面积约1.9万平方米,兼顾群体和个体,年长和年幼不同层次群众的需要。“既让体育绿起来,又让公园动起来,更让城市活起来”,东岳体育公园成为璧山体旅融合的匠心之作,荣获“重庆市2017年市级大型城市体育公园”称号。

东岳体育公园儿童娱乐健身区

东岳体育公园标准五人制足球场

东岳体育公园老人活动
三、推进成效
绿地面积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从2009年的12.5万平方米增加至2311.79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6.8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6.3%。
绿植丰富,回归自然。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各类开花植物、挂果植物、水生植物等乡土植物品种已达3000种,呈现出四季常绿、花果飘香、山水田园、亦城亦村的风光胜景。
园林“亲民”,景观与人文互融。人文璧山的公园在景观建设中充分植入人文元素,整体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体育、露营、文化等多个主题,服务品质持续提升。城区处处绿树繁花,已成为璧山居民最为骄傲的“绿色福利”。这些建在老百姓家门口的公园,已成为市民的活动中心、社交中心、健身中心。
园林绿化之城获得高度认可。城在公园里,人在自然中。璧山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绿色之路,一座深绿型生态化花园新城跃然可见。新华社盛赞璧山是一座像植物一样生长的“城市”。郭沫若先生赞誉璧山为“黛山秀湖”,庄奴盛赞璧山为中国的“小而美”已名副其实。璧山已获得“国家卫生区”、“全国健康区”、“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20张绿色“国”字号名片,是“重庆最具幸福感城市”。
四、经验总结
(一)坚持民生公益属性
坚持把“公园城市”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以“市民15分钟通勤半径可达公园广场”为原则,科学规划,精心布局,品质建设。合理建设和布局联通城市的各类绿地,建设多门类主题公园和绿道网络。推进璧南河生态景观河道治理,实施“拆墙透绿”“公园体系”“山水风貌”“绿地系统”建设;深入开展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城市公园绿地面积2311.79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6.8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6.3%。
(二)坚持集约节约原则
按照“深绿城市”定位,注重城与山的融合,山与水的映衬,水与林的依托,林与田的守望,田与湖的共生,湖与路的绕围,呈现“崇尚自然、留住乡愁”的自然美。按照“深绿城市”定位,公园建设“依山就势”,加强城市山水格局的保护和利用,尽可能保留原有地形地貌。推广中、小公园集约、节约建设新模式,提高自主规划、设计、建设水平。降低绿化景观维护成本,实现水生态良性循环。
(三)坚持“公园+”建设模式
璧山公园建设以“绿”为脉,融入湿地、体育、露营、童趣等丰富主题,兼具文化体验、教育科普、休闲娱乐、应急避险等功能,公园整体规划布局日趋合理。“公园+体育”让体育绿起来、让公园动起来、让城市活起来;“公园+露营”满足市民旅途休息及多样化的休闲露营需求,让游客可居“途中之家”、品山水之美、享浪漫之情、感穿越之奇;“公园+文化”以巴渝文化为背景,融入“璧山古八景”,刻画雕琢文化墙、历史画廊、园林仿古建筑,置放文化景观石,吟诗赋词、史志典故,讲述石头上的“小城故事”;“公园+童趣”采用全国一流无动力游乐设施,让孩子们尽情享受玩沙亲水、攀爬健身、闯关探险的乐趣,让儿童在欢乐中游玩、在轻松中学习、在自然中成长。“公园+”建设模式成为璧山绿色的典型特征。
(四)坚持乡土本色
突出“地域性、文化性、特色性”城市风貌建设目标,明确城市绿化的整体格局,彰显本土文化元素,公园建设中以巴渝文化为背景,融入璧山历史文脉的文化景观石3000余块,“璧山古八景”、历史画廊、虎峰楼等园林仿古建筑60余座、近4万平方米。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的引进,全区有植物品种3000种以上,是四季有开花的小城。
来源:璧山区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