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原先是一个建卡贫困户,不懂经营、不懂技术,只能靠种点庄稼满足家庭简单生活,收入几乎没有。现在,在杨代表的帮扶下,建起了5个蔬菜大棚,年收入2万左右,家庭终于脱贫了”。最近大路街道郭家村7组贫困户范永荣激动地说。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脱贫帮扶是我应尽的职责,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让贫困户真正扶起来。”区人大代表、大路街道郭家村支部书记杨中黎说。
这就是一个人大代表的“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故事。
结帮扶对象 足迹“踏平门坎”
范永荣,大路街道郭家村7组村民,家有80岁老母亲,已卧病在床4年,女儿在读高中,自己只能长年守着几亩土地,生活极度困难,2014年纳入的建卡贫困户。2015年9月,杨中黎主动来到范永荣家中与其结成帮扶对子。此后的一个月里,杨中黎几乎每周都要到范永荣家,到附近转一转,场镇走一走,认真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我觉得你家完全有脱贫致富的条件,一是你个人有完全的劳动能力;二是你家土地较多,并且肥沃;三是你家离场镇很近,交通很方便。”杨中黎认真地跟范永荣分析道。
“杨代表我们全家都望得到你的大力帮助。”范永荣激动地说。
“我一定尽力帮助你,但你自己也必须脑子转起来、心里热起来、身子动起来,这样才能真正脱贫致富。”杨中黎亲切、认真地要求。
谋脱贫路 补齐“精神短板”
2015年9月下旬的一天,天上下着绵绵细雨,杨中黎来到范永荣家中。
“今天我专门来与你一起,谋划发展什么产业。”杨中黎进门就说道。
“杨代表,我就是怕干错了,损失不起!”范永荣有点犯难。
“没关系的,万一干错了,损失算我的。”杨中黎很有信心地答道。
“好,那我就有信心干了。”范永荣听了杨代表的回答,信心更足了。“其实,我原先就有种植蔬菜的打算,但就怕失败。现在有了你的帮助,我就更加有信心搞蔬菜种植了”。
“好!那就种植蔬菜了,让我们大家都动起身来,鼓足干劲,我们一定会成功的。”杨中黎认真地说。
你一言我一语,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杨中黎补齐了范永荣的“精神短板”,共同谋划了发展蔬菜产业的脱贫之路。
建蔬菜大棚 撑起“脱贫之伞”
脱贫措施定下来,剩下就是如何发展蔬菜产业了。
杨中黎开始往返区蔬菜办,了解相关政策,询问相关技术,经过多次走访、打听,并经过认真研究,最终与范永荣共同决定建蔬菜大棚,发展蔬菜。
经过多方协调,范永荣想建的蔬菜大棚纳入到区蔬菜基地建设补助范围。范永荣得知消息后信心满满,也是说干就干,请来三个帮工,与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建好了5个蔬菜大棚,种植面积共计3.5亩。
大棚完工那天,见到范永荣时,他一身尘土,粗糙的双手满是灰泥,“蔬菜大棚现在建好了!”满脸充满了喜悦,“没有杨代表的帮扶,我根本建不起这些发财大棚。”
掌握蔬菜栽培技术 脱贫稳固而坚实
“早春大棚栽培,主要以早熟为目的,故应选择较为早熟、抗寒抗病性强、丰产稳产、耐弱光、适于密植和品质优良的品种,再配合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才能获得理想的收获。”
“外界温度多高时,棚膜才能去掉?”
“当外界温度稳定通过15℃后,加强通风锻炼,5一7天后,选无风晴天把棚膜去掉,利于增加光照强度和进一步提高产量。”
为了让蔬菜能有更好的收成,针对范永荣识字较少,书本知识基本无法阅读的实际,每到菜蔬播种季节,杨中黎代表就邀请了区蔬菜办的专业技术人员专门上门给范永荣讲解蔬菜种植技术。范永荣不能培育的菜苗子,杨代表就到蔬菜基地为他免费争取优质嫁接菜苗。一步一步,范永荣逐渐掌握了蔬菜栽培技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第一次收获的蔬菜到农贸市场去卖,就卖了220元,我心里好高兴!”这让他幸喜不已,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没想到国家对贫困户有那么多好政策,没想到杨代表对我就像亲人一样关心。”范永荣感激地说。
今年,范永荣家大棚里蔬菜长势良好,必定又是一个丰收年,范永荣的脱贫路在杨中黎的帮扶下,走得越发精神、越发稳当......(王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