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区的养老工作低端有保障、中端缺供给、高端有市场”。这是近年来对该区养老工作的评价,但最近区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耳闻目睹详情后,这一“不佳印象”正在逐渐消失,也让调研组的同志感到欣慰。
9月4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达宪率区人大社会委、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和部分区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到青杠街道、璧城街道和璧泉街道详细调研“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工作情况。
调研组首先深入位于青杠街道场镇内的重庆卧龙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仔细查看养老机构的环境卫生,了解老人的一日三餐、日常管理、入住、收费、运行等情况。
“你们养老机构管理规范、环境卫生好、收费合理、运行正常,前景看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入住了120位本区老人,入住率达到60%,为解决我区养老工作‘中端缺供给’的问题发挥了作用,也为全区养老事业尽到较好的社会责任,很不错!”。彭达宪副主任高兴地对该公司负责人说。
“你对我区各级各部门做好养老工作有哪些建议和意见?”彭达宪主动询问该公司负责人。
该公司负责人激动地说:“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公司的充分肯定和关心!我有两点想法,一是建议政府加大对护工的培训,为养老机构提供更多的专业护工;二是给予我们这样中端民营养老机构一点运营补助经费”。
“你的意见我们将通过本次调研报告或者以其他方式向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反映。”彭达宪真诚地说道。
针对全区很多人不知晓该养老机构,调研组建议该公司应加大对外宣传,增加入住老人数量。
当调研组准备离开该公司的时候,一位入住的老人主动告诉我们,这里环境好,伙食好,老板对我们好。参加调研的10多位同志听后心情都很愉悦。
在璧城街道重庆合展至亲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家即将营业的医养结合养民营养老机构,该公司设置床位200张,室内环境漂亮、温馨,拟定的收费价格也比较“亲民”,调研组对此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建议该公司尽快完善相关设施,争取早日投用。
在刚刚投用才2个多月的璧山区人民医院老年护养中心,调研组首先了解区人民医院“病有所医”相关情况后,听取了该中心关于管理、运行、收费、服务等情况汇报。据了解,区人民医院利用搬迁后的老医院房屋和该院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人才、设施设备等资源举办老年护养中心,将医和养进行有机融合,不仅把现有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又为区人民医院拓展业务开辟了新路径。目前,护养中心已入住30余位老人,预计160张设置床位将供不应求。
彭达宪对区人民医院这一举措给予了高度肯定。针对该老年护养中心属于公办性质这一特点,调研组提出了“应注重发挥社会效益、争做全区医养融合示范单位、加强对区内其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指导”等建议意见。
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其他人员边看边听边思考,对全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积极提出建议意见。
区人大社会委委员、三合镇人大主席王光常建议,区级相关部门应出台规范镇街敬老院管理文件,进一步提高敬老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区中医院病理科主任陈刚建议,加快迁建区中医院,提升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地实现病有所医; 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光碧和区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护士长童立纺从专业角度分别给予了评价,今天调研的几家养老机构在各方面都值得充分肯定,建议全区养老工作要更多注重医养结合。
“本次调研,调研组的全体同志既充分肯定了我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工作取得的成绩,大家又踊跃发言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工作的建议意见,调研是务实有效的。”彭达宪对此次调研作出评价。
(通讯员:王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