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兴镇石鼻村一组,重庆豪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闲置多年的地块内,工人们正在搬运石子、钢管等建筑材料……
这是区人大常委会今年以来围绕“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工作,将国有和集体资产纳入人大监督范围,助力盘活存量闲置资产、力促保值增值的又一项成果。
闲置资产待“唤醒”
去年底,全市吹响“三攻坚一盘活”改革“冲锋号”,区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工作任务,把辖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纳入今年人大重点监督内容,并动员各镇街人大积极开展监督。如大兴镇人大因地制宜制定监督方案,多措并举打通国有资产监督“最后一米”。
据介绍,大兴镇人大今年初从摸清家底入手,督促镇财政和资产管理部门,扎实开展国有和集体资产排查工作,全面清理辖区内国有资产存量、资产负债、营收利润、所属产权性质等情况。
通过专项清理发现,目前该镇有包括豪山生物地块在内,因废弃、专项整治关停、交通条件受限、市场价格因素搁置等原因,导致长期处于闲置待盘活状态国有资产共11处,总价值逾1000万元。
因地制宜制定盘活计划
“必须高度重视,要因地制宜唤醒这些‘沉睡’资产,为乡村振兴所用。”该镇人大主席周国福说。
在区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大兴镇人大坚持“止损、瘦身、提质、增效”改革思路,紧盯盘活目标任务,以清单化管理为抓手,立足实际,组建专题调研组,对闲置资产情况开展调研,对可盘活资产进行梳理,广泛听取人大代表、干部、群众意见建议,分析“沉睡”原因,在推动资产有效利用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向镇政府提出“用足用活现有存量资产和用地指标,积极推动盘活国有资产”的建议。
今年3月,根据镇人大建议,镇政府针对闲置国有资产在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现状等方面的不同情况,统筹待盘活资产,因地制宜制定盘活计划。
据悉,根据盘活计划,该镇对有国有产权的石鼻小学操场、原渔塘小学、原梅江敬老院、经适房剩余房源等房产进行重新核算入账(入账价值340万元),进行对外出租招商经营;对建新区征地拆迁地块、豪山生物闲置地块,进行出租招商或公开转让;对原同心敬老院等因历史遗留问题未确权的2处房产督促确权登记;对其他因历史遗留问题而长期闲置无实际利用价值、局部破损严重的老旧房屋等资产,着力强化监管。
“盘活计划的拟定,为唤醒这些沉睡资产提供了有效路径。”周国福说。
“沉睡”资产焕发新活力
“这次对豪山生物地块的盘活利用,是大兴镇人大发挥监督作用,唤醒闲置资产再利用的一个典型事例。”周国福介绍,该地块占地约40亩,于2014年征地拆迁,拟用于摩配企业建设,但因市场经济形势、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招商引资工作一度限入困境。
根据盘活计划,镇人大积极引导人大代表发挥作用,通过内引外联吸引到3家私营企业租用豪山生物地块,将其用于原材料堆放,实现年租金收入18.4万元。
“在镇人大的推动下,镇政府与重庆国隆商贸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计划两年内投资3亿元,在闲置的建新区征地拆迁地块上新建璧山区冷链物流、水果蔬菜批发市场项目,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周国福说。
据了解,今年该镇“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工作实施以来,已收到明显实效,目前已盘活闲置资产面积近1万平方米,出租房屋1200平方米,创收100余万元。
“下一步,镇人大将继续督促镇政府完善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办法,明确国有资产在配置、处置、租赁过程中的标准。同时,建立国有和集体资产报告制度,将其列入镇人代会议程,探索完善以人大代表为监督主体、以大会审议为监督形式的监督体系,推动实现国有资产利用效益最大化。”周国福说。
据了解,在区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目前璧山区已建立了“3+6+N”制度体系“一张网”:“3”即“止损治亏”“瘦身健体”“提效增能”三大工作重点;“6”即6户区属重点国有企业“一企一策”;“N”指42户亏损企业减亏扭亏“一企一策”方案,以及46个企业国有资产盘活“一产一策”方案、化债工作3个专项方案等。
璧山区国企改革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区将在坚持“一张制度体系网、七项保障机制和畅通绿色通道”综合施策基础上,“一企一策”推动亏损国有企业开源节流;推动区属国有企业深入推进改革攻坚,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利润总额增速不低于5%。(周晏如 卓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