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现有老年舞蹈队、腰鼓队、管弦乐队、书画队等多支群众性文娱活动队伍……”7月10日,青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负责人向前来调研的区人大代表介绍道。
近年来,青杠街道按照中心带站点模式,建成 “1+N”养老服务网络体系,构建起高端、普惠、兜底、社区居家养老四个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网络,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变化,主动扛起爱老、敬老、孝老政治责任。辖区现有敬老院、养老服务机构、福利院、社区养老服务站、农村养老互助点16家,其中有全人、全员、全程、全时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4家,开设床位1100余张,有效克服了辖区养老难矛盾。
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代表们听取了中心托管单位——重庆合展慧康养老公司关于资产管理、设施运营、人员入驻、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汇报。区人大代表王可辉说,街道养老服务建设用心用情,真正做到了让辖区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让在外务工的子女能安心工作,促进了社会稳定。
围绕加强养老机构社团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调研主题。代表建议,街道要加强与上级文化、老年大学、社会养老机构等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的联系,发挥自身优势特长,进一步聚合辖区养老力量;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在履行街道本级养老服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点)的指导,推进辖区养老事业;各养老服务机构,要结合老人文化需求和特点特长,不断探索丰富老人生活,满足老人需求的“文化养老+”新模式,让养老服务路上“一个老人都不少”。(何彦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