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禧华
工作“结缘”《璧山人大》
2007 年初,我有幸从广普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的岗位上提拔到原健龙乡任人大主席。新岗位有新的职责新的要求,当时,我对人大工作是比较陌生的,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履行好职责,我除认真学习领悟县人大常委会的相关文件和与人大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我还获知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办有内部刊物《璧山人大》,于是,我找来上一年度的《璧山人大》并认真阅读,从此与其“结缘”。
那时的我,可以说是“如饥似渴”地认真阅读了全部内容。它不但比较详实地记录了县人大常委会和镇街人大履职行权推动发展的具体工作、鲜活的代表先进事迹、工作经验与工作探索等内容,而且撰写方式具体、实在、很接地气,对从事人大工作的“新手”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我它是既新鲜又富有“营养”的知识,从中受益匪浅。
一心一意关注四年
当时,县内人大系统宣传的主阵地可以说就是《璧山人大》这一个内部刊物,从一开始接触我就从内心深处看重此刊,因为它是“有痕无声”地反映镇街人大履职行权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反映代表履职风采和向上级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的一个专门渠道,也是记录全县人大系统开展工作的一本重要“历史书”。
在健龙乡工作四年,我成为《璧山人大》的忠实投稿者和阅读者。每当我收到《璧山人大》时,我都会一口气阅尽其内容,当看见本乡人大采用的稿件时总会有一种收获、欣慰的好心情。
不离不弃伴随十载
2010年11月,我调任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工作。到岗不久,县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交给我一项“特殊任务”,那就是在抓好教科文卫工委工作的同时,把因稿源不足停办了数月的《璧山人大》恢复办刊,由我具体负责。当时我的心情“既感光荣又有些担忧”, “光荣”是主要领导亲自交办的工作,担忧的是自己没有办刊经验,心中没底,深感任务艰巨。
办刊有哪些具体要求?对刊物内容如何把好关?如何保证稿源?在哪里编辑和印制刊物?这些我都一无所知。为了及时恢复办刊,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我庚即与编辑部的同志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同时请教之前办刊的同志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请他们指点迷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把刊物长期办下去的关键是要有源源不断的稿源。为了保证稿源,编辑部建议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将《璧山人大》刊物等县级媒体采用一定数量的稿件纳入对镇街人大工作考核内容;为保证“代表风采”固定栏目有稿可用,我们提前与镇街人大约稿;同时鼓励县人大机关干部多写稿多投稿。为了提高稿件质量,建议每年召开一次人大宣传工作会议,同时邀请市人大公民报刊社记者等专家来璧专题培训镇街人大通讯员。为了采用一篇有新闻价值的稿件,我与编辑部的同志经常与镇街人大通讯员通过电话或当面沟通完善稿件。
从2011年至2018年近8年时间,主抓《璧山人大》办刊成为我的第二项“主业工作”,虽然自己任副总编但更主多的是编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直到2018年区人大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逐步到位,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也得以充实,我才逐渐退出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岗位,继续任副总编。在领导的重视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璧山人大》从2011年恢复办刊至今已经持续10年,也与我紧密伴随了10年。
真心实意愿它长久
2017 年换届后,在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的重视、关心和精心指导下,编辑部对《璧山人大》进行了改版,其“面貌”焕然一行,内容更加丰富,刊物的质量逐渐提高。
对于我们这个内部发行刊物,有人说除人大系统之外几乎就没有人看了,受众面不广,认为它可有可无。我的观点则恰恰相反,既然是内部刊物,又不是公开发行,天经地义就是“内部发行”,只要全区人大系统这些“内部人员”愿意看,就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效果。
2016 年,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根据要求编写《璧山人大志》,许许多多的素材就源自于《璧山人大》,其重要性再次显而易见。不知道是与它“亲密接触”14 年还是“日久生情”的缘故,我真心实意祝愿它长长久久地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