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聚焦饮水安全、水价偏高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连续5年专题调研和视察农村供水管理情况、专题听取区政府该项工作汇报、开展《重庆市村镇供水条例》执法检查,针对农村供水问题持续发力,靶向解决群众的“急忧盼”,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璧山区“创新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工作2020年10月登上央视《新闻联播》;2021年1月在水利部农村饮水红榜上专栏登载,是至今全市唯一上榜的区县;2023年8月获评全市乡村振兴典型经验一等奖;2024年被确选为渝西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区县。
专题调研推动“农村水价治理”
“我们来凤街道三星村,最高60元/吨的“天价水”,让人直呼“水比肉还贵”,有的村民被迫不用自来水,重新回到了田间地头找水吃。”
“我是正兴镇沙塝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区人大代表,自来水水压一直不稳定,村民夜里洗澡全靠“运气”,因为很有可能刚抹好了沐浴露,热水器就突然没水了。”
……
这是2020年初区人代会上分组审议区政府工作报告时人大代表纷纷发言,直击农村人饮用水的痛点。会后,区人大常委会立即成立调研组对农村供水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区政府高度重视,率先在全市开展农村水价治理,全方位推动村镇供水一体化建设。区委组织部和区水利局双牵头,以“水质升、水价降、组织强”为目标,推动农村供水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区15个镇街党(工)委书记亲自挂帅,建立专班,切实履行属地管理主体责任;153个涉水村(社区)全覆盖成立了用水户协会,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理事长,形成了“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格局;各村级党组织设立“水价治理先锋岗”,建立“党员责任区”,通过党员示范引领,组织动员群众全面参与,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区农村用水户加入协会率100%。
专题视察推进“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建设
农村供水管理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事关老百姓最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2022年10月,区人大常委会持续跟踪农村水价治理情况,专题视察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提出“进一步统筹谋划,加大投入,加快农村供水设施建设”等建议。
区政府与市水投集团合作,出资1.09亿元组建区村镇供水公司,围绕“建大、并中、拆小”思路,全力,并购12个村镇水厂和1个私营供水企业,关停村镇水厂8处、农村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6处,基本实现城乡供水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改造设施、统一运营管理,在全市率先实现与城市供水“同网同价同质同服务”。严格落实区政府主体责任、水利部门监管责任、供水企业运行管理责任,建立农村饮水安全联席会议制度,细化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截止目前,全区建成城乡供水互联互通主管道300公里、农村供水管网4000公里、农村供水加压泵站150座,实现了厂网互联互通;全区集中供水率达到99.5%;村镇供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6.9%。
让群众在“水质升水价降”中得实惠
2024年8月,区人大常委会开展《重庆市村镇供水条例》执法检查,详细了解农村供水管理工作的工程建设、运营管护、制度建设、资金人员保障及水价治理、水质提升等相关情况,持续关注农村供水问题整改,强力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让城乡居民享受同样的供水服务,喝上健康水、用上放心水!。
自开展“水价治理”以来,农村居民水价实行“基本水价和阶梯式水价”,以核定的户籍人口为基础,当用水量低于2吨/人月的标准时,水价执行3.22元/吨,用水量超出部分水价执行4.26元/吨,每户(表)收取2元/季度维修养护费,差额由区财政补贴给供水企业,每年补贴约800万元左右,真正让城乡居民在“水质升水价降”中得实惠。
水价降了、水质稳了,在全区用水户协会运行过程中,各村纷纷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好村规民约、积分制、红黑榜等激励约束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开展水价治理工作。
全区153个用水户协会,结合实际配备“1+N”名水管员,负责巡查管理、维修养护、抄表和水费收取等。区财政部门根据村(社区)用水户多少安排专项经费进行补助,每村(社区)1200-2000元/月(用水户600户及以上的补助2000元/月,400-600户的补助1600元/月,400户以下的补助1200元/月),区水利局强化农村供水管理季度考核通报机制,每季度根据各村(社区)漏损率建立了奖惩等考核办法,提高了水管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区农村供水管网管护水平不断提高,漏损率大幅度下降,2024年上半年漏损率平均为15.4%,进一步保障了广大农村居民用水质量不断提高。(黄强)